首页>书画·现场>讯息讯息

在东京再见威尼斯画派的思考

2017年05月15日 14:22 | 作者:王加 | 来源:中国文化报
分享到: 

2016至2017年度,是全球的“威尼斯画派热”。从去年雾都伦敦英国皇家美术学院“乔尔乔内和他的时代”,到北京国博的“威尼斯与威尼斯画派”,再到日本东京都美术馆的“提香与威尼斯文艺复兴”,威尼斯画派俨然成为了横跨亚欧大陆的艺术圈焦点话题。

提及威尼斯画派黄金时期的代表人物,无外乎几位大咖:奠基人贝里尼,他的徒弟乔尔乔内,提香和罗伦佐·洛托,以及稍晚的丁托列托和委罗内塞。这几位或有着传承关系,或相互影响,撑起了享誉世界的威尼斯画派。亚欧大陆的三国三展,侧重点各不相同。

在东京都美术馆的观展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都是政府文化机构最高层面主办的威尼斯画派展,出借机构就几个,为什么东京展的比国博的精,藏品的重量级与含金量更高?例如,国博展出《音乐家肖像》在内的四幅提香作品,其中两幅还是和助手共同完成的,考虑到这位活了近90岁高龄的绘画巨匠毕生创作的总量,平心而论,展出的全然谈不上是精品和代表作。反观东京,展览宣传画主打的就是收藏于佛罗伦萨乌菲兹美术馆中提香最负盛名的《花神》。此外,虔诚的《忏悔者玛丽·玛格丹勒》、庄严的《保罗三世教皇肖像》、唯美的《丹娜伊》、神圣的《耶稣复活》也都是提香艺术生涯中的重要作品。国博和东京都美术馆两个威尼斯画派展,共同展出的油画作品只有贝里尼的《圣母和熟睡的圣婴》与丁托列托的《丽达与天鹅》。

为什么我们很难举办真正国际顶级水准的西方艺术大展?

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是,日本观众对西画的热衷和关注程度要远胜国人。自明治维新开始,日本就开启了全盘西化,这其中当然包括对西方艺术的推崇和学习。有自发的渴求才会促进更多的高水准交流,西方各大博物馆自然也看到了这一点。比如,现正在东京新国立美术馆展出的穆哈特展便是这位捷克最伟大画家所创作的传世组画《斯拉夫史诗》首次境外大展,境外首站就选择日本其实并不奇怪,因为风靡全球的日本漫画就深受穆哈的海报招贴画影响。我亲眼见证了展览开幕后观众趋之若鹜地前往观展和展厅内的人满为患,纪念品店更是挤得水泄不通,光卖衍生品就已赚得盆满钵满……兼具鉴赏力和消费力,使得西方各大博物馆美术馆对日本市场的重视直接影响到了特展规模和藏品质量。反观我们,不知何时开始,展览开幕后主办方送图录俨然成了“不成文的规定”。试想,连一本图录都舍不得买,会去买更贵的衍生品吗?

另外,主办方的馆藏至关重要。我们之所以缺乏国际水准的西方艺术大展来到国内,很大程度是输在了藏品上。东京几日,集中参观并学习了7个大展,感触最深的就是日本博物馆真有顶级的西方艺术收藏,这是我们现阶段完全无法匹敌的。若非亲眼得见,我真的很难想象包括“马蒂斯与乔治·鲁奥——50年的友谊”“想象之对话——毕加索与夏加尔”“异香——希奥多·夏塞里奥”等特展所展出的很多大师真迹都是日本本土收藏。自己馆有藏品和研究人员就自然有底气,等于和西方博物馆体系在同一语境下交流。人家觉得你有货必然懂,拿出一个策展方案肯定会重视。同样,我曾和一些欧洲美术馆馆长聊过,他们都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绘画感兴趣,但问题是他们馆内没有相关收藏,藏品稀缺也就等于馆内没有在职的专业研究人员,因此无法策展。在他们的理念中,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全盘照搬借展方的策展方案和理念的。即便是我参与策划的齐白石在布达佩斯匈牙利国家美术馆的首次境外大展,官方策展人也是匈方的亚洲部主任,且匈牙利国家美术馆本就有十余幅齐白石收藏。若本馆完全没有相关门类藏品的研究人员,人家不愿意接这类展览,所以也间接阻碍了我国经典传统文化走出国门的进程。很多与国际的交流展目前仍停留在照搬对方策展理念,“你说咋弄就咋弄”的“任人宰割”模式中。遗憾的是,短期内我们无法彻底改变这个现状。日本人由于受西画浸淫得早,因此下手收藏得也早,那时画作价格本就低廉,外加很多藏家去世后将毕生收藏捐献给美术馆,如东京国立西洋美术馆的西方绘画固定陈列完全是建立在松方幸次郎个人收藏基础上的,这显然是我们无法比拟的优势。如今,西方经典绘画凡大师作品早已是天价,对于我国体制内的博物馆美术馆来说购买就无异于天方夜谭,因此只能靠藏家捐赠或西画研究人员的培养了,而这显然将会是个漫长的过程。

最后,还有一点很重要的,但并不能摆在台面上作为官方理由的,那就是:其实馆长圈儿也“刷脸”。各行各业都有圈子,跟我们国内博物馆美术馆的馆长之间大都熟络一样,人家西画语境中的博物馆馆长也如是。私下里都是朋友,相互借展自然就是一个电话摆平的事儿。我所尊敬的匈牙利国家美术馆馆长班·拉斯洛先生就曾在2015年伦勃朗大展的开幕式上跟我透露,他为了筹备这个展飞了20多个国家40多个美术馆。一听便知,馆长圈儿其实拼的也是人脉,你跟人家不熟或者圈儿里不认可你,谁会轻易把那些独一无二的藏品出借呢?由于艺术品的唯一性,很多观众会专程跑到一个馆就为看这幅画,没有特殊的理由和过硬的人脉关系,人家凭什么冒风险借给你?因此,很多好展之所以无法成行,根本不是资金借展费的问题,也不是运输费保险费的问题,更不是博物馆硬件设施的问题,那些都是冠冕堂皇的藉口。最关键的还是馆长圈儿也拼人脉刷脸。你西装革履正襟危坐跨国飞几次耗时几年跟人谈都未必有结果,人家相互间一个电话喝顿酒就促成一展览,现实是残酷的,也是无奈的。

西方社会几百年的博物馆体系,日本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熏陶“耳濡目染”养出来的观众群体,我们的博物馆、美术馆和他们的差距就像求学的学生和授课的教师,这是无可回避的现实。然而,上述问题随着我们博物馆人专业性的提高,对观众的培养以及国内藏家对西方经典艺术的日趋关注,假以时日是完全可以改变的。然而,如何把庞大的内需转化为让西方语境中的博物馆体系所认可的市场,能够让他们心甘情愿地把“压箱底儿”的好货远渡重洋拿到中国来展,则需要一个漫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国博和东京都美术馆两个威尼斯画派特展的差异,其实就是西方世界对日本和我国观众群体认知度差距的缩影。经典艺术的欣赏需要培养,这是现阶段我们仍然欠缺的,连中国传统绘画的经典名作国人都尚不能如数家珍,更别说西画了。但谁也不傻,真正懂行的一看,你拿没拿真正的好货出来心里都有本儿账。糊弄观众的结果永远是得不偿失,砸的是自家的金字招牌。

尊重是相互的,我们应该学会对经典艺术抱有更多的尊重和敬畏感,但你拿些“边角料”出来凑数,显然无益于观者提升这份尊重。在提升我们自身艺术修养和品位的同时,西方语境下的各大博物馆和美术馆也应放下身段,拿出更多的诚意。毕竟,我们都是为了艺术。


编辑:杨岚

关键词:美术馆 东京 西方 博物馆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