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一点一评一点一评

严复:不囿于时风 碑帖双修

2017年05月15日 14:29 | 作者:闫敏 | 来源:中国文化报
分享到: 

“西学第一人”书法不一般

严复很有名,有名到人们都忽略了他还是位不折不扣的书法家!

严复自幼聪颖,又受家学熏陶,有较好的古文功底,长大后师事黄宗彝,对儒家经典有了更深入的了解。1877年到1879年,严复等被公派到英国留学,先入普茨茅斯大学,后转到格林威治海军学院。至此,严复的中西文化比较观走向成熟,他转而又开始自身反省,趋向对传统文化的复归。难怪人说,严复是那个时代中西结合式的典范人物,同时也是个有着西学履历的传统中国文人。

在这个满屏都是书法家的当下,看看当年严复的书法,高下立判。严复读书为官,救亡图存,奔走相告,只在教育这一项,都是个大忙人,更别说其在政治、文化方面的用功了,但严复在书法上的功夫也同样不小——“西学第一”也挡不住有一颗爱传统书法的心。有那么多事情要忙却不影响其练字的功夫,反过来思考,看来书法家不是一个单纯的称谓,他可以有无限种身份和多学科知识,这在当下也有无限的借鉴意义。

不囿于时风 严复碑帖双修

清末民初,在书法用功上,与一般读书为官的人而言,“馆阁体”及日常便捷行书都会稍有注意。但严复却不仅仅如此,从现存严复书迹来看,他对书法本身就很有兴致,除了楷书,对有表现力的行草书有比较全面的探究。当然,他的楷书水准也不错,北碑类型的大字也很是出色。

说到清末民国的书坛,不得不提康有为——他和严复同一时代又住的不远(康有为广东人,严复福建人)。作为一位书法理论家的康有为在清末之际提出“尊碑抑帖”学说,从而终结了中国古典书法思想史,他的书学名著《广艺舟双楫》继阮元、包世臣之后,再举碑学大旗,他将魏碑、北碑等推到至高无上的位置。这时段,帖学书法衰微至极,无法与碑派书风抗衡。

但严复不同,在对待碑帖书法的学习和审美问题上,他不强烈、不偏倚,碑、帖都有所涉及并各有造诣。与比严复早生10年的吴昌硕植根《石鼓文》《祀三公山碑》《崔敬邕墓志》不同,严复的行书临过《集王羲之圣教序》,临过孙过庭的《书谱》,临过颜真卿的《蔡明远帖》,还临过褚遂良的《唐太宗文皇帝哀册文》……此外,苏轼、黄庭坚、赵孟頫,乃至清代诸家何绍基等他都多有借鉴学习,不仅国内,于日本藤原行成也有所用力。而且,在碑帖双修的路上,严复不像沈曾植一样,即使临《淳化阁帖》也要带有章草、钟繇的凝重厚古追求,而是风格明显,自由变化。

此外,从展览展出的作品及严复相关书迹可见,严复的临帖生涯持久,一直坚持到晚年。而且,其临摹不限于原帖样式,单临《书谱》的作品就有很多不同形式。除了临摹,严复在创作上楷行草皆有,款式多样,风格类型既有清雅的行楷,又有厚重的北碑楷书以及飞动绵亘的大草。就现存严复的书法作品来看,他的书法在当时就很受欢迎,很多作品是应亲朋的请求而作,如“知者不言以阅众甫,为于未兆是谓微明。款识:伯琦贤仲属,侯官严复”。再如“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涵养转深沉”。这幅手书朱子对联为严复赠与“幼梅仁兄”……

看似遗憾的是,各方面出色的盛名会掩盖住严复书法家的身份。不过,由此也可看出,不管是干哪一行,那个时候的读书人都会把书法真格地当回事——也许不必非要为了当个书法家去练字,读书人本就要有个读书人的样子,写字是基本素养之一。


编辑:杨岚

1 2

关键词:严复 书法 不囿于时风 严复碑帖双修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