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故宫首开“分馆” 219件文物告诉你清朝皇帝有多洋气

2017年05月15日 16:19 | 来源:雅昌艺术网
分享到: 

原标题:故宫在鼓浪屿首开“分馆” 219件文物告诉你清朝皇帝有多洋气

故宫鼓浪屿外国文物馆在厦门鼓浪屿正式开馆

故宫鼓浪屿外国文物馆在厦门鼓浪屿开馆仪式现场

游客数量的下降、馆长的人事变动,当世界各大博物馆的新闻纷纷见诸于媒体,我们似乎感受到世界各大博物馆遇到了发展瓶颈。

不过,风景这边独好,国内博物馆界则是风生水起。尤其是故宫博物院近年来的诸多“招数”不断吸引着大众的关注度,也在影响着全国博物馆,“博物馆之改变”成为常态。

在博物馆之外建立分馆,这是故宫博物院的最新“变局”。180万件藏品,故宫完全无法全面呈现,而走出红墙碧瓦,或许是一个新方法。

故宫鼓浪屿外国文物馆在厦门鼓浪屿正式开馆

故宫博物院院长在开幕仪式上致辞

厦门市领导致辞

故宫鼓浪屿外国文物馆在厦门鼓浪屿正式开馆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致辞

四月初的一天清晨,承载着故宫外国文物的船只缓缓停靠在了素有海上花园之称的鼓浪屿岛上。这是“故宫鼓浪屿外国文物馆”开馆的首批展出文物,这些文物大部分一直保存在故宫博物院的库房里,从未向世人展示过。

2017年5月13日,故宫鼓浪屿外国文物馆在厦门鼓浪屿正式开馆,故宫博物院在其收藏的1万3千多件外国文物中,甄选出219件套,给它们安了新家——以历史见证了中外文化交流、有着“世界建筑博览会”之称的厦门鼓浪屿。

故宫鼓浪屿外国文物馆在厦门鼓浪屿正式开馆

故宫鼓浪屿外国文物馆在厦门鼓浪屿正式开馆

故宫鼓浪屿外国文物馆、紫禁书院同时揭牌

故宫鼓浪屿外国文物馆在厦门鼓浪屿正式开馆

故宫博物院院长与厦门市市长庄稼汉共同开启文物馆的大门

鼓浪屿的碧海蓝天,和红墙碧瓦的紫禁城,就这样成了故宫文物的南北两个常设展出之处。故宫鼓浪屿外国文物馆选址于一处“救世医院”,将医院旧址建筑改造成为博物馆。文物馆占地面积1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180平方米。

这首次展出的219件文物大多是清宫留藏,也有民间征集或个人捐赠。时代跨越从16世纪至20世纪初,以18、19世纪者居多。

文物馆入口第一件文物是英国18世纪的《铜镀金象驮转花钟》 可以看作是此文物馆的镇馆之宝

《铜镀金象驮转花钟》 18世纪 英国

《铜镀金象驮转花钟》 局部

文物产地则来自英国、法国、德国、瑞士、俄罗斯、意大利、奥地利、美国、保加利亚、日本、朝鲜等国家和地区,种类涵盖漆器、陶器、瓷器、玻璃器、珐琅器、金属器、织物、绘画、书籍、雕塑、家具、钟表、科技仪器等多种类别。

故宫鼓浪屿外国文物馆

展览第一部分:文物来源

展览第一部分主要讲述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外国文物来源:国外礼品、高官进献和官员采办。

在清代,清王朝与周边国家频繁往来,大量物品输入中国。同时,西方国家积极寻求打开清王朝贸易市场的途径,各种时尚物品以礼品或贡品等形式源源不断地输入宫中,成为皇室成员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故宫鼓浪屿外国文物馆

《轮船式风雨表》 法国 19世纪末 风雨表上带有温度计和湿度计等仪器

故宫鼓浪屿外国文物馆

《轮船式风雨表》 局部

故宫鼓浪屿外国文物馆

《银刻花双耳六足椭圆盘》 俄国 19世纪

故宫鼓浪屿外国文物馆

《银刻花双耳六足椭圆盘》 局部

故宫鼓浪屿外国文物馆

《银刻花双耳六足椭圆盘》 局部

故宫鼓浪屿外国文物馆

美国头痛药膏 美国20世纪初研制

光绪三十年(1904)前后,光绪帝常头疼头晕,御医为此多方治疗,既配了内服药,又用了洗药,甚至连膏药都贴到了皇帝的太阳穴上。在这种情形下,光绪三十四年(1908)袁世凯献上美国治疗头疼的药膏。药膏当时并未用完,现在故宫博物院仍存留3盒。此即其中之一。

故宫鼓浪屿外国文物馆

洋瓷红地梅花纹茶壶 日本 20世纪制造

故宫鼓浪屿外国文物馆

故宫鼓浪屿外国文物馆

这组茶具由茶壶、糖罐、奶杯、盘、杯组成,这十五件藏品通体为红色釉,上面绘有梅花纹饰,产自于日本 “则武”瓷厂,该厂以制造西式瓷质餐具而闻名于世。

1889年日本皇家御用商人森村市左卫门参加了巴黎世界博览会,他被欧洲一个个精美的绘画瓷器深深的吸引,并立志要在日本也生产出如此精美的瓷器,经过不断的摸索和研究,于1914年创造出第一套西式餐具,出口美国并且十分畅销,则武瓷逐渐享誉全球,成为世界知名品牌。

故宫鼓浪屿外国文物馆

展览第二部分主要展出清朝时期接收到的西方科技成果,的确在西方文化进入中国的过程中,科学技术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也是西方传教士吸引着中国皇帝的重要手段。他们带来了大量西方科技物品,因此清代宫廷收藏的西洋科技文物十分丰富。

故宫鼓浪屿外国文物馆

故宫鼓浪屿外国文物馆

硬木望远镜 欧洲 18世纪

此望远镜为单圆筒折射式,可抽拉为四节。筒面做工精细,工艺高超,携带方便,是清帝观景时所使用的望远镜用物,同时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珍贵文物。

故宫鼓浪屿外国文物馆

铜镀金地平经纬赤道公晷仪 英国 18世纪

清代天文观测和历法修订都源于北京观象台,而观象台上安置的各类天文仪器,很多都来自西方。

故宫鼓浪屿外国文物馆

铜镀金矩度全圆仪 欧洲 18世纪

铜镀金乐箱转水法转花钟 英国 18世纪

故宫鼓浪屿外国文物馆

故宫鼓浪屿外国文物馆

铜镀金嵌珐琅鸟音座钟 法国 19世纪末或20世纪初

故宫鼓浪屿外国文物馆

清宫钟的西洋钟表不仅是一种计时器,更是观赏性极强的陈设品。钟表上大多附有活动机械装置,比如水法、转花、船、鸟等,这些活动机械装置在音乐伴奏下,生动地在线流水、花开花合、人走动、船飘移、鸟转身鸣叫等景象。

故宫鼓浪屿外国文物馆

荷兰改鞘枪 荷兰 18世纪

故宫鼓浪屿外国文物馆

两截风枪 英国 18世纪

故宫鼓浪屿外国文物馆

铜鹰首柄皮鞘西式剑 欧洲 18世纪

故宫鼓浪屿外国文物馆

西洋药物通过外国使团馈赠、传教士进呈等途径进入清宫。康雍乾时期,西洋药物在宫廷乃至社会上层有较长时间的实际应用,但范围和程度有限。乾隆之后西洋药物陷入沉寂。清晚期,西洋医学在中国再度兴起,清廷逐渐从心理和行为上接受西洋医学。

故宫鼓浪屿外国文物馆

嵌表八音盒 瑞士 19世纪

鼓浪屿也被称作是音乐之岛,展览也特意单独开辟出一个西洋乐器板块。

故宫鼓浪屿外国文物馆

木楼筒子钟 局部

故宫鼓浪屿外国文物馆

木楼筒子钟 局部

木楼筒子钟 清宫钟的西洋钟表既是计时器,也是观赏性很强的陈设品。木楼筒子钟由计时和音乐两部分组成,计时部分在钟的上部,音乐在表的下部,两者相得益彰,美观实用。

展览第三部分是展出各国瓷器。众所周知,中国瓷器销往欧洲历史悠久,在欧洲各阶层都受到喜爱,从而激发了欧洲各国仿制瓷器的热情。17世纪,日本也开启了陶瓷生产的历史。这些瓷器都进入了故宫,呈现出各国瓷器丰富多彩的面貌。

镶铜架绿地花卉纹盘 捷克 二十世纪初

德国的迈森窑场是欧洲最早成立的陶瓷工场。由于奥古斯都二世对瓷器的狂热也在德国发现了高岭土矿脉,所以德国在1709年研制出高温瓷器的配方,因此德国成为欧洲最早可以生产瓷器的国家。最初,迈森瓷器多仿制东亚瓷器,在1750年左右开始出现具有欧洲风格的陶瓷。该瓷厂的商标是一对交叉的蓝色利剑。

白地五彩花卉盘 德国 1730-1735年

白地五彩花卉盘正是其中之一,它整体的彩绘装饰呈不对称布局,配色和纹饰搭配尽显东方风情,采用的文人画式疏朗的画风凸显出瓷器乳白色的质地之美。

法国 1782年产的瓷器

塞夫勒窑场则源于18世纪40年代发过王室赞助,1756年迁至塞夫勒,瓷器华贵高雅,有“”“梦幻之瓷”的美誉,代表了发过瓷器的最高成就。

洋瓷描金折枝花卉碟 法国软瓷 1760

这两只用于盛放咖啡杯的碟子通体洁白,加以金彩装饰。碟壁边缘和底面用两圈月桂勾勒,象征着王室的荣耀与胜利。两圈月桂枝之间点缀散落的各种花卉折枝和蜂蝶,好似庆祝胜利的鲜花从天而降。碟子中心的月桂枝围绕着一枝矢车菊,矢车菊在法国文化中有着重要的意义,除了代表纯洁的心灵以外,还象征着整个国家的团结和对历史的怀念,直至今日还有在纪念日佩戴矢车菊的习惯。

彩绘人物图盘法国 1892年

洒蓝釉描金高足盘 法国 1886年

洋瓷米色地花鸟纹三格盘 法国 19世纪末

洋瓷花鸟纹圆盘 日本 20世纪

西洋生活用品陈设

展览第四部分呈现的则是西方生活中的生活韵致。

早期的西方生活用品富有艺术韵味,此次展览以鼻烟盒最具代表。18世纪,欧洲社会开始使用鼻烟盒,方便贵族们随身携带鼻烟,同时可以防止烟草水分蒸发,保持烟草新鲜。由于当时烟草非常昂贵,仅限于上流阶层消费,加上鼻烟盒整体以金银、珐琅、珍珠以及各种珍贵宝石制作而成,从某种意义上看,拥有鼻烟壶显示了所有者的身份和地位。

带铜架玻璃瓶 欧洲 19世纪;西洋的玻璃器皿向来是制作精良的,尤其是在玻璃用品普及开来之前,玻璃器皿显得尤为珍贵

银镶螺钿烛台 日本 19世纪

烛台局部

铜胎珐琅嵌珠椭圆盒 欧洲 19世纪初

盒通体錾刻几何纹饰,纹饰表面覆盖蓝色半透明珐琅。盒盖上以珍珠镶嵌出委角长方形。18世纪欧洲盛行“中国风”,中国的宝塔、楼阁成为众多艺术品的表现题材之一,此鼻烟盒显然也受到这股风潮的影响。

钱币制绣球式风铃 俄国 19世纪

绣球由俄国银币制作而成,其整体分为两个部分。上面为球托,四周平均焊接五个如意钩,各挂着装饰有红色线穗和银铃的银质链子。下部为绣球,悬挂于球托正中,银链上附有银铃若干。绣球充满浓厚的中国风,应是清宫用俄国钱币制作。

典雅陈设

清代的皇家,来自于西方的陈设物品已经相当普遍,除了少数点缀在诸多宫殿的传统陈设品中间之外,大量的西洋陈设品汇聚于圆明园的西洋楼建筑群内,这也是清宫收藏外国文物的重要部分。是清皇帝了解外部世界的重要信息来源。

日本漆器在明清时期又称“倭漆”、“洋漆”。据漆器专家王世襄先生考证,在我国描金漆早自战国、汉时就已经产生并掌握了用金、银的高度技法。可以肯定早在隋、唐,或更早的时候,描金漆由中国传往日本,并得到了高度发展,进而明朝又派漆工去学习。

金漆仙鹤纹亭 日本 18世纪

这是以建筑造型制作的盒子,方亭式,三重檐。基座髹黑漆,中部以沃悬地的方格窗楞饰之。重檐上用蛋壳碎片拼接为地,其上满饰高莳绘仙鹤纹。设计独特新颖,别开生面,在清宫旧藏的日本漆器中只此一件。


编辑:杨岚

关键词:文物 瓷器 故宫 欧洲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