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带着自信重新审视中西差异

2017年05月17日 15:31 | 作者:汤华臻 | 来源:北京日报
分享到: 

“把中学生送去美国教育是件非常危险的事情”,日前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在谈到教育问题时如是说。无独有偶,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在某研讨会上也提到,“中国经济学界对西方取经应有所扬弃”。两位学贯中西的大家提到的话题,本质上是一个文化自信问题。

尽管今日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已愈发夺目,但国内舆论场中,大唱“外国月亮比中国圆”的声音仍然不少。“洋货”比“国货”强,“洋学历”比“土学历”好,“洋人”比“国人”素质高……在一些人的刻板印象里,凡是能和“洋”沾边儿的,似乎都自带光环。有人分析,这样的“不自信”源于近代以来的心灵创伤。这不无道理。曾几何时,沉浸于“天朝上国”迷梦的中国人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懵,几番挨打、受气、遇辱后,深感自己器物不如人、制度不如人、眼界不如人,更有甚者开始否定中华文化的一切,成为“拜西方教”的拥趸者。

如果说,当时的心理是历史的产物,那么今天时移世易,必须对中华文化来一场再发现再认识了。经过一百多年的奋斗,今日之中国早已不是昔日的贫国弱国,我们的器物和技艺广受好评,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驰骋海内外;我们的理念和制度日显优越,中国模式、中国方案圈粉无数,老外点赞中国俨然成了“风尚”。而过分仰赖西方话语体系也愈发暴露出诸多弊端,人们逐渐发现,西方理论已越来越无法解释“中国奇迹”。检视当下,我们唯有植根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立足古老而现代的神州大地,才能找到这些年经济社会各方面腾飞跨越的密钥,勾勒出中国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发展路径。

实践成果给予了我们发展的自信,而发展的自信最根本的还是在文化自信。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积累了太多值得继承传扬的精华。以今日中国来观察,我们的制度之所以展示出优越性,正是因为“讲仁爱”“重民本”,我们的方案之所以广受好评,正是因为“尚和合”“求大同”。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当下,面对生态危机、霸权主义、私利至上等难题,谨守“包容开放”“允执厥中”“天人合一”等等的中华文明,愈加凸显其独特气魄和智慧。某种程度上说,即便在某一个时间段中国落后了,那也只是物质文明的落后,是农业生产方式不敌现代化工业大生产,中华文化从来没有被征服。经历种种磨难后,中华文化不但带领中华民族实现了“浴火重生”,还不断为现代世界文明注入新的内容。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会跟在他人屁股后面亦步亦趋,是不可能实现强大和振兴的。中国这样的大国,中华民族这样伟大的民族,更不可能依附别人的力量来活着。“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当代中国才能也必能找到更广阔的舞台,迎接更美好的未来。我们应该有这样的信心,每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样的信心。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中国 自信 审视 中西 差异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