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聚合专题聚合

坚定文化自信 讲好中国故事

2017年05月24日 10:12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唱响每个人心中的中国故事
人民政协网记者 吕巍

今年的4月,对于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及相关界别的委员们来说是异常忙碌的,在先后赴广西、山东、新疆开展“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专题调研之后,4月18日到20日,又连续三天在北京展开调研并召开座谈会,共同探讨如何坚定文化自信,怎样讲好中国故事。

什么样的故事可以称得上是中国故事?大家的意见各不相同。

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长王兴东看来,五星红旗诞生的故事就是好故事。国旗的样式是通过民主投票产生的,当时只有32岁的上海小职员曾联松中标。“我们这么大的国家,国旗采用的不是元帅、主席、领导人或大艺术家提议的图案,而是一个上海小职员的投稿,反映出的就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故事,这样的故事就是经典的中国故事。”王兴东说。

全国政协委员、中央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教授袁晨野2014年曾到美国参演歌剧《孙中山》。全部参演的演员中只有两位是华人演员,却全程用普通话和部分广东话演出。在半露天的剧院里,看着夕阳的暖光照射在演员孙中山身上,听着并不标准的中文歌词从金发碧眼的欧洲人口中传出,袁晨野的内心充满了自信和自豪。“把自己的专业做精,把我国的文化通过我们的表现传播出去,我们就是中国的文化符号,就是在讲中国故事。”

在江苏省东南部的千灯古镇,有一条1500米长的石板街。街头是明末清初一代宗师顾炎武的故居,他的一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影响了无数人。街的中间,住着90岁高龄的老军人沈振东一家。沈家三代从军,成为古镇里的一段佳话;古镇的街尾,住着镇上中心小学的退休教师周火生。从1994年起,他靠蹬三轮车一毛一毛地攒钱,资助了上千个大别山区的贫困孩子。

中央电视台《记住乡愁》制片人王海涛选择把顾炎武、沈振东、周火生这三个生活在一条街上的质朴人物穿成一条线,讲述千灯古镇上的人永远不负国家,心怀天下的故事,用古镇乡间那一口口清澈的泉水灌溉滋润人们的心田,让我们的文化永远历久弥新。这样的文脉,正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源泉,也正是中华文明传承千年的活力所在。

选择与古琴素凳为伴的中国古琴传承人李祥霆也在用自己的方式讲述着中国故事。一张1200多年前的古琴,一曲轻灵婉转的《流水》,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情深演绎得淋漓尽致,也把李祥霆对中国传统文化发自灵魂深处的敬仰唱响。

需要讲什么内容的中国故事?用什么方式去表达?怎样才能表达得更好?中国故事应该由谁来讲?应该讲给谁听?应该通过什么渠道和平台去传达?需要什么样的环境和条件做支撑?故事的系统性如何来保证?委员们的讨论涉及讲好中国故事的方方面面,而无论选择何种故事,无论采用何种方式讲述,委员和各行各业的从业者们对于要讲中国故事,要讲好的中国故事,要把中国故事讲好却有着一致的认同——靠思想、靠真诚、靠艺术的本质,用生命去讲,唱响每个人心中的中国故事。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文化 故事 中国 自信 国故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