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讯息讯息

读懂每个汉字的“前世今生”

2017年05月24日 11:01 | 作者: 张磊 靳燕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河南5月24日电 在位于河南安阳的中国文字博物馆,记者见到了采访对象——徐君,中国甲骨文网络学校创办人。徐君是博物馆志愿者,对中国文字的演变发展史熟稔于心——“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古埃及象形文字、两河流域楔形文字等古老文字早已不再使用,唯有甲骨文穿越时空,沿用至今。”每个汉字的形成都是一个故事、一段历史。而沿着文字的河流,必然走到甲骨文的源头。说起爱着的甲骨文,徐君就满眼痴迷。

“安阳殷墟是我国甲骨文的最早发现地,但却仅限于推广殷商文化,而没有普及甲骨文的识读,以至于多数人对甲骨文的认知就停留在课本的概念里。”徐君告诉记者,正是对甲骨文的由衷热爱与现实落差,让他萌生了创办中国甲骨文网络学校的想法。

“我应该去做些什么?我又能做些什么?”这个想法绝非一时冲动,徐君已经考虑了10年之久。“虽困难重重,但势在必行。”怀着这股信念与意志,在中国文字博物馆建馆5周年纪念日,即2014年11月16日,中国甲骨文网络学校正式开学,且纯公益免费教学。

每天早上5点起床备课,上午8至9点讲课,9点到下午4点整理课件。晚饭后从8点到11点提前准备下周课件。一周的课件,需要整整两天才能写完,每个字都要确认各种专家的解读,多次筛选确定其准确释读。“教学不能误人子弟”,这是徐君的原则。所有课件、教材、试卷等资料都是徐君亲力亲为。

这样的生活,徐君一过就是两年半,其中最长的一次,他14天没有迈出家门一步。

电脑桌前的凳子磨掉了漆皮,海绵已经完全塌陷,他备课时的坐姿已经被岁月烙印在了这张凳子上。

对于这份坚守与寂寞,徐君轻描淡写地说,“我只是把自己的爱好变成了一种生活。”别人眼里的艰苦付出,就这样被他变成了甘之如饴的美好。

徐君的甲骨文网络学校生源不断。这里面,有9岁的小学生、在校大学生、博物馆志愿者、中小学教师、银行职员……2000余名学生遍布全国各地,还有一些学者和国外甲骨文爱好者也加入其中。

徐君告诉记者,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学习、考试、毕业。这种大胆的尝试,已经变成了学校的优势。目前开设的课程有甲骨文、甲骨文合文、商代史、走进安阳等。学校教程为两年四学期五次考试,只有五次考试全部通过,才能正式毕业。

“我办学的目的就是希望更多的人,能通过学习甲骨文,了解汉字的起源、结构、造字原则和发展规律。”为了让更多的人分享对中国文字的热爱,徐君坚持着学校的公益性,为此已垫付了近8万元。

经过徐君3年的潜心研究、精心打磨,600多页92万字的《商朝·甲骨文》终于成书。该书以字典的编排形式进行排版,便于对每个字的查找,也方便学生可以随时学习,自由灵活。

在徐君的办公桌上,赫然摆放着几本小学语文教材。徐君告诉记者,已有北京和安徽的小学向他发出邀请,希望他能针对小学生编写一本甲骨文教材,作为补充教材让孩子们进行学习。“现在已经着手准备了,预计明年1月份能编写完成。之后要写《中国文字发展简史》,为教学中增加如何读懂甲骨文、中国文字发展史等课程做准备。”

甲骨文承载着历史,也孕育着希望。徐君想让更多的人像他一样爱甲骨文,让甲骨文冷门不冷、绝学不绝。


编辑:杨岚

关键词:汉字的“前世今生” 中国文字博物馆 中国甲骨文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