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陕西凤堰古梯田:文化遗产惠及民生

2017年05月24日 11:15 | 作者:赵建兰 任学武 | 来源:中国文化报
分享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突出位置,打响了一场脱贫攻坚战。神州大地迎来了历史性的跨越和巨变。

文化扶贫是扶贫工作的重要方面和内容。根据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和《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精神,文化部高度重视并积极推进相关工作,各地也努力进取,在文化扶贫方面取得了成效。

为深入实施文化扶贫,为各地提供经验借鉴,本报特开辟《文化扶贫》栏目,陆续刊发相关报道。

宽阔的公路、整洁的民宅、醒目的标识、浓密的植被……还未到达凤堰古梯田的核心地带,美丽的风光已让人不由发出赞叹。

记者日前从陕西省文物局获悉,从2012年全国首座移民生态博物馆——凤堰古梯田移民生态博物馆揭牌至今,游客量不断攀升,并出现了春季旅游车辆拥堵10多公里的“爆棚”景象。随着旅游配套设施的不断完善,景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2年的6108元增加到2016年的9273元,4年内增幅51.81%。凤堰这一“文物引领精准扶贫”的成功探索,成为陕西带动广大农民增收致富的“样板工程”。

位于陕西省安康市汉阴县漩涡镇的凤堰古梯田是陕西省文保单位,由清代移居至此的湖南长沙善化吴氏家族于1756年开始修建,主要分布在海拔500米至650米的凤凰山南麓,包括凤江梯田群和堰坪梯田群,集山、水、田、寨、村、屋、庙、农于一体。在绿树的掩映中,万顷梯田层层叠叠、蜿蜒曲折,呈现出森林—村寨—梯田—江河四度同构的良性农业生态系统和独特的梯田文化景观。2009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时,在此发现大面积古梯田,以及10余处清代古民居、古寨堡等文物建筑;2010年,凤堰古梯田被评为“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全国百大发现之一”。

汉阴是秦巴山区典型的山地贫困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县重点扶贫开发村占总数的53%,贫困人口占总人口数的近30%。如何才能合理、适度利用万亩古梯田,让文化遗产惠及民生?

2011年,陕西省文物局“以文物保护利用为引领,以生态环境改善为支撑,以发展旅游产业为主线,以带动村民致富为目的”,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凤堰古梯田移民生态博物馆”,以期整体带动当地文化资源、自然资源、民俗资源、农业资源等方面的综合开发,带动汉阴县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在博物馆的建设过程中,陕西省文物局坚持活态立体多维展示理念,实施了6个展示工程:梯田景观展示工程,大大小小的梯田层层叠叠于群山之间,从山脚盘绕而上,随季节变换色彩,美不胜收;特色古建筑展示工程,修复的吴家花屋、吴家堡子、吴氏学堂等糅合了南北方民居特色;农耕文化展示工程,展示了自清代保留至今的耕种方式、农具、灌溉及生活习俗;传统工艺展示工程,在村民家中恢复体现湖广移民生产场景的小型传统手工艺作坊,既提供旅游纪念品,还提供体验参与性项目;民俗表演展示工程,把凤堰古梯田流传的众多传统民俗进行展演;生态农业展示工程,将水稻、茶叶、桑蚕等作为景观进行展示,形成一个个特色景观生态农业园区。

短短5年,古梯田博物馆吸引了大量的有识之士,直接带动社会投资规模超过10亿元,已有4家企业共投资3.1亿元的项目落地,另有2家企业共签约7.3亿元的项目在紧张筹建之中。汉阴还以古梯田博物馆为龙头,实施“一村带一镇”战略,推动了全县脱贫致富。

“如果没有凤堰古梯田移民生态博物馆的带动,就没有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古梯田景区内第一家农家乐——“田梁农家”的女老板熊哲贵是漩涡镇黄龙村六组的村民,2012年博物馆开馆时,她办起了“田梁农家”农家乐,并申请注册了“桂夫人”商标,不仅做餐饮、住宿,还销售自家的大米、腊肉、辣椒酱……如今,年利润20余万元的“田梁农家”已成为凤堰群众生活逐年变好的一个缩影。现在,景区内的农家乐已发展到了70余家,更多农家乐正在筹划建设之中。旅游旺季,农家乐家家爆满,直接带动核心区域的6个行政村近1万人口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

2014年,凤堰古梯田被评为“全国水利风景示范区”“中国美丽田园”。在凤堰古梯田移民生态博物馆的带动下,陕西省铜川市宜君县旱原梯田等一批农业文化遗产项目已经启动,韩城市党家村、宁强县青木川镇、铜川陈炉窑等文物生态村庄也正积极从“凤堰模式”中借鉴经验——文物引领精准扶贫,推动旅游经济、文化产业的华丽转身。

“凤堰通过文物引领精准扶贫的成功,在于抓住了游客对乡村旅游的需求,将文物保护、利用与当地文化、旅游发展紧密结合,从而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陕西省文物局副局长周魁英表示。


编辑:杨岚

关键词:梯田 陕西凤堰古梯田 凤堰古梯田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