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讯息讯息

中国美术馆:回到延安鲁艺

2017年06月01日 11:27 | 作者:吴为山 | 来源:中国文化报
分享到: 

延安是中国革命文艺的发源地。延安鲁艺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的一所培训抗战文艺干部,团结培养新时代艺术人才,建设中华民族新文艺的专门艺术学校,是由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中央领导人亲自发起成立,遵循党中央的指导方针创办、成长和发展起来的。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帮助老乡扬场》11.7厘米×11.2厘米

《帮助老乡扬场》11.7厘米×11.2厘米

《夺回粮草》17.3厘米×25.5厘米(1944年)中国美术馆藏   彦 涵

《夺回粮草》17.3厘米×25.5厘米(1944年)中国美术馆藏 彦 涵

《牛犋变工队》11.4厘米×18.8厘米(1943年)中国美术馆藏   胡一川

《牛犋变工队》11.4厘米×18.8厘米(1943年)中国美术馆藏 胡一川

《延安风景》8.5厘米×12.9厘米(1943年)中国美术馆藏   古 元

《延安风景》8.5厘米×12.9厘米(1943年)中国美术馆藏 古 元

在艰难的抗战岁月里,延安成为全国进步青年心中向往的革命圣地,他们怀着革命理想抛弃优越的家庭条件奔赴到这里,在物质条件极为匮乏的情况下开启艰苦卓绝的奋斗生涯。而鲁艺就是汇聚全国各地文艺人才的地方。这里的热血青年有的来自流亡艺专,有的来自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亭子间里的”与“山上的”在这里团结共处,共同经历革命熔炉的淬炼,为抗战发出呼声。他们不仅在思想意识上,还在意志品质上都淬火成钢,一面加强政治思想的学习,提高革命意识,一面在实际的斗争中磨练自己的劲刀利笔。他们克服一切困难,没有颜料没有纸笔,用一张马粪纸几根木炭条,用一块木板几把刻刀就可以创造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没有莺歌燕舞,却留下根据地人民劳动生产和前线将士奋勇杀敌的身影以及民主政权下发生的社会变革。这里没有艺术家,只有把自己的生死荣辱寄托于大众的生死荣辱之上的艺术工作者,因为他们深知革命的艺术工作者如果不接近大众,就是无兵司令。只有联系群众,表现群众,把自己当作群众的代言人,工作才有意义。在他们身上体现出一代革命艺术家崇高的艺术理想和革命信念。

1942年5月,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毛泽东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文艺的根本问题是为什么人和如何为的问题,明确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根本方针。鲁艺美术家以讲话精神为指引,继承新兴木刻运动的革命传统,积极投入到劳动生产和抗敌斗争中。他们或像胡一川、罗工柳等组成木刻工作团深入前线进行宣传;或像古元那样下乡从事直接的群众工作,从农民的生活中获取切身的体验,从中汲取素材和灵感;或者学习年画、剪纸等民间艺术形式,进行新年画的普及运动。总之,这些美术家真正从小鲁艺走向大鲁艺,第一次把个人的艺术追求与时代的要求相结合,一方面以美术为武器,发挥出美术最广泛的民众动员作用,一方面坚持“五四”以来中国新文艺运动的历史传统,思考着革命现实主义的内容与形式,为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文艺上下求索。这正是鲁艺美术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既服务于抗战需要,又着眼于新文艺建设,既立足现在又着眼于将来的体现。可以说,延安鲁艺所取得的美术上的成就是党领导文艺的一个光辉案例。正因为如此,延安文艺才获得永久的精神生命,走向新中国,走到现在,并且走向将来。

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文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回顾鲁艺的美术历史就是要回顾那些反映了时代要求和人民心声的美术经典,体验其中蕴含的深厚的人民情怀,激励当代以人民为中心的美术创作。

去年中国艺术节期间,我到延安当天夜晚就拜谒了延安鲁艺,置身在只有手电照明的窑洞旧址,回看当年历史,想到革命先辈艰苦创业一路走来,他们把自己的艺术奉献给了人民,奉献给了生活,奉献给了时代。是他们塑造了中国革命文艺的伟大传统,我内心充满崇敬和感动。中国美术馆有幸保存延安美术家的作品,这些藏品应该走出去,回馈给老区人民。为此,我们与延安方面合作形成了这个展览的初步构想。展览从美术馆藏品中精选84件延安时期美术作品,精心放大复制,反映了延安鲁艺八年来所取得的美术成就。这些展品作为中国美术馆的赠品将永久陈列在延安鲁艺,在孕育它们的这片红色土地上讲述革命文艺的故事。宝塔山依在,延河水绵长,透过一张张散发着历史温度的作品让人们重温这红色血脉的源头。


编辑:杨岚

关键词:延安 鲁艺 延安鲁艺 中国美术馆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