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史记·资政>战争硝烟战争硝烟

抗战时期的陕甘宁小学

2017年06月01日 15:01 | 作者:贾晓明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根据地建立了许多抗日武装和抗日民主政权,抗战教育也随之兴起。在抗战教育中,小学教育有着重要地位。1937年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后,非常重视小学教育工作,在边区政府及教育部门的努力下,边区的小学教育取得了较大发展。边区政府设立了教育厅,各县设立第三科,专管教育工作。边区教育厅颁布《陕甘宁边区实施普及教育暂行条例》规定,除由于疾病或其他特殊原因,7至13岁未入学的学龄儿童,不分性别、阶层,均应一律入学,读完小学课程。

陕甘宁边区小学教育的目的,在边区《小学法》《小学教育实施纲要》中作了规定:“边区小学教育应依据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以促进儿童的民族觉悟,养成儿童的审美观念,提高儿童的劳动兴趣,锻炼儿童的健壮体格,增进儿童所必需的知识,培养儿童为大众服务的精神。”

小学一般为5年,前3年为初级小学,后两年为高级小学,合并设置的称为完全小学,免收学费,设政治、国语、算术、自然、历史、地理、美术、音乐、体育、卫生、劳作等课程,“一节课以30分钟为原则。”一般来说,小学教育要求学生掌握1500个汉字,能阅读报纸,学会加减乘除;要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卫生常识及政治常识;养成生产劳动的习惯,并养成为人民大众服务的革命人生观。边区小学严禁体罚。为适合少年儿童的需要,在教学中采取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使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开展学习竞赛,充分发挥小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

边区政府特别强调要从实际出发,“要因时、因地制宜”来办教育,让学生学了就能用。为了使教材和教学内容能贴近群众与学生的生活,不少小学重视国文课上教学生识字、写字、写路条、写契约、写信、写对联、写条据、写报告、写婚丧事宜的一般应用文、办黑板报、学日用杂字等;算术课教学生算账、记账、学珠算、学打算盘、学丈量土地等;公民课讲自卫和各种劳动英雄及有关的社会政治常识;劳作课学习生产知识,并且组织学生纺毛、种地、喂猪、养鸡等,自然常识课加入讲解防空、防毒内容;卫生课讲解卫生知识和急救技能;音乐课教抗战歌曲,除各种救亡歌曲外,还利用当地民歌自编抗战小调;体育课上练习儿童体力能够达到的军事动作。

抗战后期,边区小学采取公办、民办并举的形式。值得一提的是民办村学,这是一种适合分散的农村环境的新型学校,政府在方针上加以指导,在物质上给予一定的补助,供给教材并派遣教员。学校学制不求一律,废止正规的班级制和学期制;凡学完规定的教育内容,即可毕业,但教员必须在规定年限保证完成每一学生的学习计划;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生产情形,分为早班、午班、晚班、半日班和全日班;放假也不是墨守成规,取消暑假,农忙时放“麦假”或秋假,每次半月或20天,年假仍放40至50天。

学生除了学习政治和文化课程,社会活动和生产劳动也被列入了正式的课程之中。学校提倡教员和12岁以上的学生都要参加学校的集体生产,帮助解决学校的物质和经费困难。大部分学校把12岁以上的同学组织成少先队,9至12岁的同学加入儿童团,进行军事训练和军事游戏。让同学们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学校还注意组织学生参加减租减息运动、站岗放哨,组织寒假宣传队下乡演戏,宣传抗日、开展拥军优属活动,帮助烈军属抬水、扫地、拾柴、收种庄稼;给自己家放牛羊;帮助老百姓识字、当读报组的小先生;闹秧歌、给群众服务等等。

陕甘宁边区还提高小学教员的生活待遇,如发动群众帮助当地教员解决家庭困难,实行了“为小学教员代耕”,优待供给蔬菜、食品等办法,解决教员的后顾之忧。针对边区师资力量短缺的情况,边区政府组织开办了一批专门培养教员的师范类学校,利用假期时间设立讲习班和短期培训班,定期召集各校教员召开座谈会,相互交流讨论教学心得和好的教学方法。此外,定期给教员提供必要的书报和刊物,按期供给书报费,提高教员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并让一部分能力强的小学教员兼任文化委员,乡级区级的某些干部会议邀请小学教员参加,提高了小学教员在群众中的威信。


编辑:曾珂

关键词:抗战 陕甘宁小学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