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文物会说话 考古蛮刺激

2017年06月07日 14:55 | 作者:​ 王歧丰 | 来源:北京晨报
分享到: 

原标题:文物会说话 考古蛮刺激

在6月10日中国文化遗产日即将到来之际,北京晨报记者独家探访存放副中心出土文物的库房。这里有哪些重要文物?文物背后隐藏着哪些信息?发掘过程中又有哪些“刺激”的遭遇?考古专家一一揭晓了答案。

关于过去 文物是古人给今人的留言

多年的考古发掘经历,让副中心考古领队尚珩感到,文物是会说话的。那是古人留给现代人的话。“你可以从文物背后发现很多故事,这也是考古工作一个吸引人的地方。”尚珩说,考古其实是一个综合的学科,要解读文物存储的故事,需要多个学科的知识。比如历史、政治、经济、动植物学、人体解剖学等等。

每开启一个墓葬,都会感到一种莫名的“刺激”。尚珩说,在副中心考古发掘中,便时时会有这种“刺激”人神经的事情发生。还记得今年开启一座元代墓葬时,清理完封土后,发现墓室是完好的,墓门还用砖封着,这让尚珩心里一动。“我用手拿掉几块墓砖,趴过去,把手电筒伸进去慢慢照,这时特别紧张兴奋。”尚珩说,因为是平民墓葬,没有奇迹发生,但还是有收获,在手电筒的照射下,看到里面摆放着大量瓷碗等随葬品。

还有一次,尚珩跳进一座辽代墓室,在棺床上方,他发现了一面嵌在墓室顶部的铜镜。“当时很兴奋,就用手慢慢把铜镜取下来了。”尚珩说,铜镜上有花卉等图案,非常精美。

煮饭陶缶临时变成瓮棺

在副中心考古过程中,发现了50多处瓮棺葬。据尚珩介绍,瓮棺葬多见于战国至汉代,环渤海地区都比较多,但在通州发现如此大量瓮棺尚属首次。

其中一个装殓孩子尸体的瓮棺引起了尚珩的注意。这个瓮棺是由两件陶缶扣在一起形成的。其中一件陶缶底部有些发黑。尚珩说,这说明瓮棺所用的瓮并不是专用的丧葬器具,在装殓尸体前,它可能就是一件实用器。“陶缶是古代煮饭的一种炊具,底部发黑说明曾经被使用过。而在孩子夭折后,这件煮过饭的陶缶临时被拿来装殓尸体了。”

据尚珩介绍,使用瓮棺除了是一种丧葬习俗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贫困。瓮棺是用两个陶罐把遗体扣在中间,这种丧葬形式是非常节省开支的。

尚珩说,此次出土的瓮棺,分离出的尸骨已全部运到实验室,进行多种检测,从而对遗体主人所处时代的经济自然情况等进行分析。

编辑:杨岚

1 2

关键词:文物会说话 考古 文物背后的故事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