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中国非遗文化金融50人论坛(CICH50)在京举行

2017年06月07日 21:32 | 来源:中国经济网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北京6月5日讯(记者成琪)6月3日,由经济日报报业集团《经济》杂志社、经济·中国文化金融研究院共同发起的首届“中经论坛·文化金融融合发展之路暨中国非遗文化金融50人论坛”在钓鱼台国宾馆举行。

论坛现场

经济日报社文改办主任、中国经济传媒集团公司副总经理王璐表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非遗更加重要。当前跨界和创新发展已经成为产业发展的新路径,要充分利用科技创新手段,发展文化产业业态,促进文化产业与金融产业进一步融合,这是机遇也是挑战。

会上,经济·中国文化金融研究院举行了揭牌仪式。中国社科院、中央文资办专委会主任张晓明认为研究院的成立恰逢其时。近年来中国文化产业持续保持高速发展的态势,文化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文化和金融的关系越来越紧密,金融要为产业发展服务,金融一定要服务于实体经济服务于产业实践,要在尊重文化、创意产业特性的基础之上,创造性的使用金融工具,探索模式创新。比如非遗+金融+互联网电商,区块链+旅游+互联网金融,都是未来文化金融融合与产业实践对接的热点的方向。

《经济》杂志社社长陈志强也表示,文化和金融的融合发展,需要文化界、金融界、法律界、科技界以及政府等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文化和金融的融合体现在政策层面、模式创新层面、基础生态建设层面和产品层面。文金院的成立将在文化与金融之间搭建桥梁和平台,推动产融融合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文化的精髓,是民族文化和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创造的重要源泉。据统计,截至2016年12月,我国已有昆曲、古琴艺术等39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世界上入选项目最多的国家。数据显示,中国现有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总计共有1517项,省市地方的非遗项目全国近87万项。

在本次论坛上,经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孵化中心成立,中心副主任张磊表示,希望在非遗孵化中心的帮助和扶持下,非遗文化项目能从传承走向传播,从“等待输血到自我造血”,并通过股权投资、非遗再设计等方式使之融入现代生活,让古老的文化焕发新的活力,让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让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绽放在世界文化的大舞台上。

非遗专项基金非遗孵化项目启动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基金主任吴发荣宣布了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基金非遗企业孵化项目成立。吴发荣说,非遗保护有多种形式,有的需要抢救,有的要讲究传承,有的要进入生活,有的要和其周边环境结合起来保护。在这个过程当中,需要政府、金融机构、企业和社会个人各方面共同参与。此次基金项目的成立,代表着作为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改革创新模式,其建立有利于激发大众参与热情,促进非遗产品的传播与流通,并且为非遗传承人提供一个与市场接轨的场所,引导非遗市场化的方向,实现其自身的造血功能。

中国经济网记者注意到,在论坛现场,主办方还特别设计了“让非遗飞起来”的非遗项目展览展示活动,一大批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静态图片展、实物展和动态的歌舞形式进行集中展示展演。万安罗盘、羊皮画、凤翔泥塑、苗家钧瓷、汝阳刘毛笔、丁村土布等近百家非遗项目,它们以独具的形态和风格展现各自的精彩与自豪。

编辑:薛晓钰

关键词:非遗文化金融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