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集·言论集·言论

任平:全球秩序重建与中国文化的使命

2017年06月08日 15:04 | 作者:任平 | 来源:新华日报
分享到: 

作者: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任平

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改变了中国的全球地位和开放格局。从“韬光养晦”转为世界级负责任、引领性的大国,中国不仅要成为提供物品和技术的世界工厂,中华民族更要成为提供优秀价值和文化的世界民族。重大的时代转折,向中华民族提出了必须要实现文化自信、自觉、自强的历史使命。

一个民族的社会存在结构是文化结构的客观支撑和基础承托,而文化结构则成为这一民族的相对稳定的生活意义和价值的体系。在当代,建构中国文化体系不仅需要继承和弘扬中国五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不能脱离与世界多元文化的接触、对话与融通,更是在民族的自我价值向未来投射中实现行为的创制,其中就包括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革命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一以贯之的核心与主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形态。

中国文化自信之所以成为中国道路、制度、理论的基础,首先表现为一种文化立场的选择。这是因为:没有中国文化自信这一中国立场,就没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实践,因而也就没有正确的中国革命和发展道路,也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从文化自信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史、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九十六年奋斗史,一个新的、重大的创新结论是:坚守中国文化自信立场,构成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首要文化前提和文化基础。

中国文化自信完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进程,为现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奠定了最为核心的价值基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根本文化立场、文化态度就是从中国问题出发,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造主体地位还给大众,把理论的创造权还给大众,把理论和实践密不可分的应用发展权还给大众,让大众真正成为实践主体和理论主体。我们如果没有对于中国文化的坚定自信的立场和态度,就不可能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仅是话语层面的民族风格和中国气派,首先是理论、思想、文化的中国化。这一论断,真正确立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主体性,成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创制的前提条件和中国道路的真正起点。

中国文化自信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文化前提和文化基础,也是其必然的文化逻辑。我们所强调的中国文化自信,不仅仅是对五千年来一脉相承的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自信,更是对当代中国文化的自信。由此一个问题必然提出:当代中国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核心、灵魂和轴心而发展起来的,那么,进一步的问题必须要审查:作为当代中国文化的核心、灵魂和轴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如何成为一种文化形态?

马克思主义是真理与价值、科学形态与文化形态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而且是与中国传统文化变革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重新出场不仅有实践路径,而且有文化路径。只有融通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基因和世界先进文化成果并在当代实践中创制新文化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继承者,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未来。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高产物,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不仅有创新的科学形态,也同样有民族的文化价值形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革命道路探索在今天的继续,两者是一脉相承的。无论是前者或后者的开辟,都是需要在中国文化自信这一基础上完成的。就前者而言,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曾经是非常艰难曲折的。各种深层原因之一,就在于如何认识中国社会的阶段和性质,而关键在于按照何种文化立场和文化态度来对待中国社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为复杂现代性语境中的世界难题提供了中国选择和中国方案。中国道路不仅是器物、实践、物质的道路,也不仅是制度体制的变革过程,在更深层次上包含着价值选择和文化方案的底蕴。中国文化自信和中国价值选择,成为我们观察中国道路自信底蕴的更深视角。

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必然全面涉及制度和体制的变革与完善。而制度与体制的变革与完善,必须要贯彻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深化改革的精神。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基本经济制度是我们的主要经济制度,其中也必然以中国文化自信为底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价值前提、文化要求就是:为了实现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富裕这一“发展共同体价值”“共同富裕”文化精神,推动“共享发展”的市场经济,合理设定市场边界、合理规约市场行为、合理利用市场作用、和谐缓和与消除市场弊端就成为制度顶层设计时所要考虑的价值原则和文化取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法律制度和政治制度,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和理论、精神和价值的制度外化产物,因而也贯穿着中国文化自信。

中国文化自信转变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先驱对于中国文化的立场和态度,从“外部反思性”转为“内在反思性”,从照搬理论和经验到从中国实际出发,用盖上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鲜血和生命“印章”的中国革命和发展实践经验凝聚成的中国精神,一点一滴地创造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念和理论,从而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建立起来。

一切教条主义地将外国思想、理论、经验不加区别、不加分析地平移于中国大地的做法,都是一种缺乏文化自信的软骨病。只有坚守中国文化自信,从中国实际出发,坚信只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解答中国问题,对中国道路的理论思考转向“内在反思性”,才能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道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创造,是坚守中国文化自信、开辟原创道路的理论结果形态;中国文化自信,又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造的成功新探索中源源不断地得到证明和强化,两者相互支持、共同推进。

中国文化自信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造的每一个环节:聚焦中国问题、坚守中国立场、打开中国视域、建构中国理论和中国话语。在这一基础上,才能用中国自己文化的核心概念、范畴、逻辑、原理来阐释中国理论,才能成为文化形态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编辑:位林惠

关键词:秩序 文化 使命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