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7全国包虫病防控技术研讨会>科普知识 科普知识

西部农牧区包虫病防治工作情况报告

2017年06月10日 17:29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一、 背景

包虫病是由棘球绦虫的幼虫寄生于人或牛、羊体内引起的寄生虫病,狗是其终末宿主,也是最主要的传染源。包虫病病程较长,包虫病早期一般无明显症状,难以发现。晚期肝包虫病患者极度消瘦,出现黄疸、门脉高压及肝腹水等症状;脑包虫病患者癫痫反复发作,病情十分凶险。囊型包虫病病灶出现破裂,可致过敏性休克而死亡;而泡型包虫病主要寄生于肝脏,并可以向周围组织浸润和向远处转移,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相关资料,未经治疗的泡型包虫病患者10年病死率高达94%,被称为“虫癌”。包虫病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导致部分西部农牧区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影响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传染病。

2012年全国包虫病流行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全国受包虫病威胁人口近5000万,现有包虫病流行县350个,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四川、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9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农牧区;其中263个流行县的流行程度已查明,87个流行县的流行程度需进一步调查。确定流行程度的263个流行县,平均患病率为0.24%,患病率<0.1%的县有123个、0.1%-<1%的县有109个、≥1%的县有31个。推算全国除西藏外,包虫病患病人数约11.5万人,其中80%病例分布在四川、甘肃、宁夏、青海4省。西藏因能力所限,仅调查了4个县(患病率4.2%),无法推算全区病人数。

二、 主要做法和经验

包虫病流行广泛,囊型包虫病呈全球分布,泡型包虫病流行于北半球,包括中欧、欧亚大陆的中部和北部的大部分地区,北美的部分地区。新西兰、南塞浦路斯、冰岛等国家通过采取控制狗的数量、狗驱虫为主的防治措施,目前已消除包虫病。2005年前,我国包虫病防治工作主要由流行区各级政府组织开展,工作主要集中在小范围的防治试点以及科研等工作。我国大规模的包虫病防治工作始于2005年,主要做法和经验如下:

(一)依法防治,制定规划。1989年我国将包虫病作为丙类传染病,纳入《传染病防治法》进行管理。2010年,原卫生部等14个部门联合印发《防治包虫病行动计划(2010—2015年)》,明确“十二五”期间防治目标任务和策略措施。2012年,农业部将畜间包虫病纳入《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作为优先防治的国内二类动物疫病进行防治与管理。包虫病重疫区各省也制订了相应的防治规划、方案,推动防治工作的开展。

(二)明确防治策略措施。在总结包虫病防治科研成果和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国际经验,立足国情,我国明确了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积极开展健康教育、中间宿主防制、病人查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策略。通过实施月月狗驱虫、扑杀无主狗等措施控制传染源;通过对党政干部、宗教人士、教师、中小学生、农牧民等人群宣传包虫病防治政策和防治知识,提高人群防控意识;通过家畜屠宰管理、家畜脏器无害化处理、家畜免疫等措施加强中间宿主防制;通过人群查病、病人管理、药物和手术治疗,并对贫穷患者提供民政救助,减轻病人负担,提高生活、生命质量;通过提供安全生活饮用水减轻患病机率。

(三)实施项目,加大投入。

2005年以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加大了包虫病防治工作力度,2007年包虫病被列为国家免费救治的重大传染病之一,到2014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重大公共卫生包虫病防治项目专项资金7.5亿元,支持中西部贫困地区开展包虫病病人筛查和治疗、传染源控制、健康教育等工作。截至2014年底,全国累计有904万人次接受了B超查病,新查出了3.7万名包虫病患者,11731名符合包虫病外科救治手术指征的患者接受了手术治疗补助,狗药物驱虫4802万只次。根据2004年、2012年在29个县包虫病调查结果,2012年人群包虫病检出率(0.71%)明显低于2004年(1.37%)。

三、 困难和挑战

一是藏区包虫病患病率高,疫情形势严峻。我国包虫病受威胁人口数和患者数居全球首位,而藏区更是全国乃至全球包虫病流行最严重的地区。地处青藏高原地区的西藏、四川、青海的人群包虫病患病率高,2012年患病率依次为4.2%(4个县数据)、1.1%、0.6%,显著高于宁夏(0.2%)、新疆(0.1%)、内蒙古(0.1%)、新疆生产建设兵团(0.1%)等非青藏高原流行区。以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为例,18个县的人群包虫病平均患病率为1.9%,患病率超过1%的县有石渠、色达、白玉、德格、甘孜和理塘县6个,其中石渠县、色达县患病率分别为12.1%和6.3%。青海省达日县人群包虫病患病率高达12.38%。西藏从已调查4个县的患病情况看,包虫病流行情况不容乐观。

二是包虫病流行因素复杂,防控难度大。包虫病的动物宿主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传播环节复杂。中间宿主包括牛、羊、猪等家畜和啮齿类动物,终末宿主包括狗、狐狸、狼等野生动物,其中狗是最主要传染源。2012年在四川、西藏、青海共采集狗粪2.3万份,检测出阳性1930份,阳性率高达8.4%。当前控制包虫病传播的关键措施是做好家狗的管理和驱虫,同时尽量减少无主狗的数量,但由于“忌杀生”等宗教文化习俗的影响,此项措施在大多数藏区实施难度极大,成为包虫病防控的难点。此外,流行区屠宰管理不规范,大部分地区缺乏集中屠宰场所,病变牲畜脏器直接喂狗的现象较为普遍,导致包虫病持续流行。

三是资源严重不足,制约防治工作开展。包虫病流行区自然环境复杂,气候条件恶劣,基础设施欠账较多,加上包虫病防治起步晚,工作基础差,防治工作经费严重不足,专业技术人员匮乏且服务半径大,医疗卫生设施设备落后,适用于高原复杂路况的交通工具缺乏,以上因素都已成为阻碍包虫病防治工作有效推进的重要因素。以甘孜藏族自治州为例,全州幅员面积15.37万平方公里,占四川省面积的三分之一,辖18个县,总人口约100万,78.9%为藏族人口,是四川省面积最大、辖县最多、人口密度最低的市(州),专业人员人均服务面积超过500平方公里,个别县高达2300多平方公里。人、财、物的缺乏已经严重制约了包虫病防治工作的开展,难以保障包虫病防治措施的落实。

四是防控手段无法满足工作需求。一是缺乏更为有效的包虫病防治药物,目前使用的内科治疗药物治疗周期长,至少需要服药半年以上,费用高。二是缺乏早期、敏感、特异的检测试剂,难以早期发现病人。三是缺乏预防和控制传染源狗的有效疫苗。

三、 有关工作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包虫病防治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依靠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坚强领导,多部门密切配合,发动全社会参与,才能有效遏制包虫病的传播与流行。建议国务院成立包虫病等重大疾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流行区各省份也成立相应的领导机制或建立包虫病部门间联席会议制度,明确部门职责,增加财政投入,拓宽筹资渠道,统筹包虫病防治工作。

(二)制定下一阶段包虫病防治规划。建议在评估十二五包虫病防治规划的基础上,科学制定下一阶段包虫病防治工作规划,明确防治目标、策略、措施。建议国家规划由国务院转发地方及各部门执行。

(三)加大投入,综合防治。结合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战略和扶贫攻坚、西部大开发策略等,加大投入,改善包虫病流行区生产生活环境。通过实施重大项目或工程,多部门综合防治。建议继续实施重大公共卫生项目支持地方开展人群查治、健康教育等工作;设立动物包虫病防治专项,从源头控制包虫病;加大流行区改水力度,为群众提供安全饮用水;发挥民委和民族宗教事务部门优势,加大信教群众宣教力度;将包虫病防治知识纳入中小学教学计划,提高教师、学生防治知识知晓率。

(四)加强能力建设。一是加强专业防治机构建设。按照填平补齐的原则,统筹考虑完善和加强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的防治能力建设。二是加强专业防治队伍建设。根据藏区包虫病流行程度,结合专业防治队伍及其服务半径和人口的实际情况,加强各级专业防治机构包虫病防治工作力量。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各级各类包虫病防治专业人员的培训。

(五)加强科技攻关。目前在包虫病防治工作还有许多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建议在包虫病传播的防治策略和措施研究、抗包虫病药物效果评价、新型治疗药物及疫苗研发等方面开展科学研究。

(资料源于国家卫生计生委疾病预防控制局)


编辑:杨岚

关键词:包虫病 防治 流行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