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聚·焦点聚·焦点

黄天河:避免科技创新成果沦为“陈果”

2017年06月13日 16:03 | 作者:黄天河 | 来源:解放日报
分享到: 

作者:上海大学经济学院 陈秋玲 黄天河

眼下,中国发展面临发展动力转换、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的繁重任务。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推进,优化要素资源、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成为发展重点,其实质就是要通过创新来驱动新一轮的经济增长。

与市场脱节,导致创新不新

当前,我国科技创新面临三大问题:

一是创新模式效率不高。

近年来,中国在超级计算机、军用科技等领域取得了成功。但是,当前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有的成果“目标”还没达成却已落后于市场的需求,成果还未产生却已然成了“陈果”。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规划创新步伐难以跟上科技的迅速变化,与市场脱节导致创新不新的结果。

创新投入产出的国际比较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的研究与开发资金投入、大学数量、获得博士学位的科技人员分别为美国的33%、60%和130%,而用于衡量创新水平的三专利产出、文献引用和国际合作发表的文章数量却分别仅为美国的7.6%、8.3%和20%,创新效率较低。

另外,提升创新能力、积累智力资本的基础科学研究投资也相对不足。研究显示,我国基础科学研究的经费预算比例较低。在研发支出经费中,美国全球第一,中国全球第二,但美国有19%用于基础科学研究,而中国的这一数字仅为5%。

二是创新认知不够全面。

一方面,过于重视数量指标的增长。论文数量、专利授权常被用于衡量创新水平,而这类指标本身的短处也十分明显。事实上,论文和专利都只是创新的“中间载体”,里面存在巨大的质量差异,仅有少数人能够脱颖而出。简单来说,科学家和论文的质量是呈金字塔结构的。2002年至2012年,获诺贝尔奖的顶尖科学家有87人,接下来论文被引用的前1%的科学家有3215人(中国大陆112人),随后是在国际公认期刊上发表论文的学者30余万人,底层还有全球参与科研的万千学者。

另一方面,专利等数量指标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体现创新贡献本身也存在疑问。很多中国企业申请专利的动机是为了获得高新企业的认证,从而获得政策性补贴。专利数量增长可以推动质量增长的前提必须是,这种增长来自于市场自发的增长。数据显示,中小企业在所有企业数量中占比超过90%。但中国上市公司数据表明,2014年大型企业专利数量过半为51.3%,中小企业仍然缺乏创新的动力。其中,优质人才缺乏、融资渠道不通畅、创业保障不足、专利保护力度不够等,无疑是制约中小企业创新积极性的瓶颈。

三是创新人力资本流动受限。

人力资本配置效率还待提升。中国受地区发展水平、地域文化以及户籍管理制度等历史性因素影响,地区间人力资本市场流动性相对不足,市场机制难以全面发挥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部分地区人力资本供求关系失衡,制约了地区经济发展创新的活力。

中端技能型创新人才重视不够。当前,各地人才引进政策重心倾向于引进高端人才。但研究发现,职业技能型人才对创新产出的贡献是高等教育型人才的1.5倍。职业技能型人才对创新产出贡献更多,却在政策制定上受到的保障有限,这进一步加剧了人力资本资源与创新的错配。特别是,人才双向流动渠道不畅,企业难以雇佣中端人才,徒增用人成本,增大了企业创新风险。此外,人力资本流动性长期受限,还会造成人力资本市场失灵。

编辑:位林惠

1 2

关键词:科技成果 创新 研发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