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收藏鉴宝头条收藏鉴宝头条

陆质雅与齐白石的“金石情缘”

2017年06月15日 14:52 | 作者:罗随祖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交往:

北堂藏印典故

1902年10月,齐白石来到西安,这是齐白石第一次远足。他到陕西后,落榻于夏午诒府邸。此时,陆质雅已经离开西安到杭州。

8

齐白石刻 陆质雅自用寿山石二面印

直到1922年,在北京夏午诒家中,齐白石才第一次见到陆质雅。见面之后,陆质雅在琉璃厂选购了一件较大的青田石螭钮章料,嘱刻:“长安陆氏砚海堂三代所藏金石文字记”。自此,作为齐白石重要的艺术欣赏者、赞助者和客户,陆质雅与齐白石在长达24年的交往中积极互动。

在齐白石的“铁笔”下,陆质雅不断地“命刊”“嘱刊”“索刊”,至1946年,齐白石为陆质雅刻了500余方印章,包括“石上刻画”的多件作品,远远超过了后来齐白石为朱屺瞻“梅花草堂”所刻的76方印。

纵观整个齐白石的篆刻作品,也可以看出他为陆质雅精心镌刻的印章,是他艺术创作金字塔最顶端的作品。尤其是在大块印石的六面,刻画、刻字,或正或反(作为印章使用),甚至将自己得意的画作,缩刻于石面,而且多是长形的大料,在形态上近于镇纸。在石上镌刻画作,不同于刻文字,不仅要苦心经营、费时费力,更容不得丝毫的懈怠。

齐白石一生专为一个人刻如此大量的印章,只有陆质雅。最后,齐白石渐渐对于陆氏“索刻”变得不再热情,甚至不愿为之。

在1934年(甲戌),齐白石在一方为陆质雅刻的对章边款上,刻曰:“质雅先生索刻再三,白石老眼强为,时正甲戌。”由此看出白石的不耐烦,甚至语气亦不似以前恭敬。

海客知己:

王文甫的“至道”追求

海上收藏家王文甫,我曾笑他是“现代的陆质雅”,其亦为“三代世家收藏”,而其对于齐白石为陆质雅所刻印,同样到了“执迷不悟”的程度。

据我所知,当年,陆质雅与齐白石定交30余年,曾存一箱上佳石材于齐白石处,随由他取用篆刻,二人诗画往来,共同探讨篆刻内容。陆质雅也因此被齐白石称为“知己海客”。

而王文甫也在30年的坚守中遍历艰辛,家人不解,减衣缩食而终不悔,其中故事素材,已足以拍摄一部电影。30年前,他对于“有多少齐白石为陆质雅所刻印”,还是一无所知,只是凭着一种天真的喜爱,直觉的求索,不懈的坚持才有了今天的收藏。

我曾见到王文甫收藏的寿山桃红石印,是1935年齐白石为陆质雅篆刻六面长方印,印文取自北宋程颢的名篇“秋日”。程颢,字伯淳,称明道先生,程颢与其弟程颐学于周敦颐,世称“二程”,是“程朱”理学的奠基者。

此印六面满刻,除顶端一面刻边款外,将程氏的原诗删去了最后一句,以及第一句的后半段。边款书:“此明道先生句,质兄嘱刊,白石时居故都第十八年”。因知印文是陆质雅的授意,“万物静观皆自得”,是传世名句,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至道”理想,由此也可窥见陆氏的情操追求、兴趣雅好。

花映北堂:

“面面刊”篆刻之精妙

1934年的甲戌,是重要的一年。一方面,在陆、齐关系上,两个人经过12年的“完美互动”,有了些许的不和谐;另一方面,齐白石在其一生50余年的篆刻生涯中,走过了他的前三个阶段,迎来了第四个阶段,他最辉煌的鼎盛时期。

因此,若论“大刀阔斧”的话,这一年的篆刻最具标本意义,由于当时齐白石手眼尚健,刀刻一般白文确实多为一刀刻成,从刻痕来看,反而不是刻得很深。而愈往后,印刻得越深,其实是反复修刻的结果,崩斫的一面,也多见用刻刀小心修饰的痕迹,雄风渐挫,神气依旧而补刻愈多。

这一点,以“质翁”和“北堂”“赏鉴”两面印来看最典型,二印神采奕奕。其中“北堂”一印的印面左侧还有用刻刀平铲过的痕迹,这是典型齐白石的手法,因为“北堂”两字都是对称笔画结构,略微斜铲印面,以使钤印出的印文,生左右的变化和深浅不同,这样“藏巧于拙”的做法只有齐白石最为擅长。

刻于昌化鸡血石料上的“鉴古开今”印,虽然石材血凝不多,但已是很难得。印文刻得开张舒展,不拘一格。在印章布局上,齐白石成熟的形式语言,表露无遗。这是白石篆刻步入巅峰期的标志。

此印款虽然没有署干支年月,但据其印风格,亦可以断定是刻于1934年前后。历来学齐派的篆刻家,所以总与齐白石篆刻有“貌似神离”之感,最重要的差别亦如此印。

编辑:杨岚

1 2 3

关键词:陆质雅 齐白石 金石情缘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