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讯息讯息

敲开一扇门 《父亲》依然打动人心

2017年06月15日 15:15 | 作者:罗中立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父亲》在1980年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中深深吸引了观众:那干裂的嘴唇、那深刻的皱纹、那残缺的牙齿,那慈祥的表情……有大学生看了之后说,父亲用血汗供我们上学,有什么理由不发奋读书呢?近40年过去了,《父亲》依然常常打动人心。它的作者便是罗中立,彼时为四川美术学院77级学生。《父亲》创作于1980年,凝聚着对人性的关注,寄托了一代人的情感,是时代之作。四川美院77级产生了一批影响卓著的艺术家,他们寄情乡土,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以艺术的方式见证了改革开放的历史。

40年前的那次高考,让我成为四川美术学院恢复高考后的首届大学生。这并不是我第一次走进美院校园,事实上,对于美院的期待,要往前再追溯十余年。

我的父亲是一个业余画家,家里兄弟四个我排行老二,在学校里便得了个“罗二哥”的亲切称呼。从小,父亲便带我们画画,培养美术爱好。上初中时,我有一件作品参加了香港的儿童画展,获得2元钱稿费。慢慢地,画画从兴趣爱好成为我心中的理想,这个理想越来越清晰———努力成为一名画家。1964年,我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四川美术学院附中,与学院同在一个校园里。老师同学非常鼓励我,我心里也充满自信,学习很努力,希望进入美院实现自己的梦想。不过当时学校里已经满是政治标语,用功容易带上“白专”帽子,我得翻院墙偷偷出去画画。

1966年,“文革”开始,我的学业也因此中断,走进大巴山,成为达县钢铁厂一名锅炉检修工。那时候,穿上钢铁工人的劳保服,有专门的皮鞋、手套,成为工人阶级队伍的一员,我们都觉得很自豪,干活非常卖力,一干就是十年。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最初得知这个消息,是来自于县里跟我学画画的学生。当时我正准备成家,工作又稳定,所以与积极的学生们相比,我显得有些“被动”。记得是报名的最后一天,我接到了女友,也就是现在的夫人打来的电话,她说四川美院招生办已经到了达县,机会送到了家门口,她父母希望我参加高考,抓住学习的机会。我的岳父母都是教师,在“文革”期间受到冲击,但是知识分子对读书还是有很强的期望。

那天下了班后,我赶紧从厂里往县城奔,沿着山下的河走了很远的山路。赶到县城已经很晚了,招生办在县委招待所,我敲开那扇门,却得知报名已经截止,幸好老师网开一面,我成为考区最后一位报名者,敲开了自己人生的前景。

考试时间已是迫在眉睫,艺术类院校考试分文化课和专业课,专业课是创作和素描,我不怎么担心,因为这十年间一直坚持画画。而文化课考的语文和政治,丢了那么久真的需要拼命复习。我每天复习到深夜,看书看得眼睛都睁不开了依然坚持着。既然决定考,就要认真对待,拼出全力。

直到今天我还记得达县一中一层靠窗的那个座位,我就在那里参加了高考。一路走来不少坎坷,心里总是有点紧张。走出考场后,心里一直在算分,觉得应该没问题,却还是忍不住焦虑。没过多久,我正在车间里上班,有工友对我大声喊道:“罗眼镜,去拿通知书啦,要请客啊!”我赶紧跑到厂部拿了通知书,赶紧给家里打电话,我想,那就是快乐吧。

再次走进四川美术学院的校园,有一种“新生”的感觉:大家说话的嗓门都很高,走路都是跳着的,仿佛只有如此才能表达自己的幸福。每个人可以回到自己的领域去尽情地学习、钻研,有一种强烈的把时间抢回来,珍惜分分秒秒的欲望。学校晚上10点钟熄灯后,从远处望去,寝室里亮着星星点点的灯光,同学们各显神通,蜡烛、油灯什么的全用上了。到了黎明,起床后发现谁的床已经空了,就悄悄地把自己的闹钟再往前拨一拨。我想,用勤奋、努力、刻苦等词汇来形容这种状态都不够准确,它更是一种选择,是浸透在骨子里、血液里的热爱。经过了高考,年轻人可以尽情地为自己的梦想挥洒热情,实现自己的价值,我度过了自己人生中最美好的四年。正是在这种思想解放、开放包容的背景下,川美出了一大批优秀作品,包括我的作品《父亲》,从这一点来说,它也是时代的产物。

《父亲》获得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金奖,后来,我也获得了出国留学的机会。1984年,我成为第一批政府公派留学生前往比利时安特卫普皇家美院学习。对于我的艺术生涯来说,可谓又敲开了一扇门。那个时期正是85美术新潮的开端,而我恰好在国外,了解学习西方艺术非常便利,非常幸运地能从多个维度来学习比较中西方艺术,从而节省了很多时间和精力,清醒地找到自己的定位。回国后,有人问我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我开玩笑说“炒冷饭”,其实是回到自己的土地和传统里寻找当代艺术的出路,不去模仿、山寨西方当代艺术的系统。这是我一直坚守的艺术理念:艺术要有创造,要回到自身民族传统和文化土壤里,体现中国气派、中国人精神,让中国艺术在世界舞台得到尊重和认可。

回国后,我再次回到那片熟悉的校园里。1998年,我担任四川美术学院院长,一直到2015年卸任。这些年,我和同仁们投入巨大热情的一件作品是四川美术学院新校区。记得建设时我说过,要建一个考生们最向往的美术学院。一觉醒来,这个“梦”真的实现了,今年,有10万名考生报考川美。过不了多久,1000多位佼佼者将会收到他们的录取通知书,而40年前,我们77、78两个年级的学生加在一起才50多人,这不正是我们国家蓬勃发展的缩影吗?

(作者系十、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美术学院原院长)


编辑:杨岚

关键词:美术 艺术 四川 学院 《父亲》 高考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