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人人见面都要加? 请注意!"有人"正退出你的朋友圈

2017年06月16日 10:01 | 作者:马富春 | 来源: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 

“有选择地屏蔽是理想的办法”

面对微信朋友圈的滚滚信息流,一些人选择屏蔽朋友圈信息,以此作为调适生活的一种方式。在大学校园,如今很多学生和老师都加了微信朋友,方便在课余进行交流,可也频频出现互相屏蔽的现象。

“熬个夜,周末出去狂欢一下总觉得有人在盯着,会有老师说这说那。”兰州理工大学大三学生马文斌发现,大一时同学都会加老师为微信好友,也会经常交流,后来就少多了,甚至会屏蔽一些老师,或者分个组,“就防发朋友圈信息让老师看到”。

“24小时都在老师眼皮下,像回到了中学时代,没一点儿意思。”在马文斌看来,身边同学们将微信好友分组或直接屏蔽老师的做法也属正常,“毕竟都成年了,都得有私人空间”。

自去年以来,曹国东也会选择性地屏蔽学生。他平时会屏蔽大部分学生,若有需要就在群里交流。与此同时,他也会在学生实习、就业集中的时期取消屏蔽,以便适时掌握学生的出行动态、情绪变化和人身安全等信息。

“交流的信息有相关性时,朋友圈就易于形成强关系。”在曹国东看来,师生平日在课堂上经常能见到,围绕教学有充分的信息交流,属于强关系;正常情况下,课余生活师生信息交集不多,就会形成弱关系,“互相屏蔽给双方空间,双方都能接受”。

“有选择地屏蔽是理想的办法。”在他看来,既然加了微信好友,直接拉黑太伤人,屏蔽既减少了圈里不想关注的信息,同时,若有事情可以随时私聊,“对一般的弱关系,这种距离最好”。

曹国东也被人邀请加入一些学术类微信群,虽然群里很多人都未曾谋面,但他还是经常关注群里的信息。他认为:“要想在那个圈子混,就得加入这个圈子,及时了解圈子里面的信息”。

曹国东会主动加一些学界翘楚的微信,并交流专业信息,可他发现有些人也屏蔽了他。“人家觉得被打搅了,谁让我是个无名小‘青椒(青年教师——记者注)’呢!”他理解,这就是典型的社会分层,是社会生活中的客观存在。

“虽然网络让信息传播更加扁平化,但核心和专业信息的交流还是在不同层面进行,具有排他性。”曹国东逐渐意识到,“微信朋友圈就是社交圈,是社会关系的窗口,社会上怎么样,朋友圈还是怎么样”。

80后“时尚辣妈”陈立从事汽车销售工作,这些年来,微信朋友圈里加了各种客户,这方便了开展业务,也给她带来了困惑。

陈立是周围朋友公认的美女,已成家多年并有小孩,她性格开朗大方,喜欢在微信朋友圈分享自己休闲、娱乐、享受美食的状态,经常会引来众多点赞。与此同时,也会经常被不熟悉的朋友问及是否单身,是否有对象,“会有人追着问,很尴尬!”她说。

遇到这样的人,陈立就会屏蔽他,“让他看不见,心里也不产生想法”;如今,对于不太熟悉的申请加好友的人,她会慎之又慎,“实名、印象较深的才会考虑加好友,其他的都置之不理”。

“微信朋友圈是私人空间,没有必要碍于情面变成‘广告圈’或者‘工作圈’。”陈立说,如今自己经营微信朋友圈,有些会选择直接拒绝,有些会在添加时限定权限,有些会在加上后选择删除或者屏蔽。

“对微信朋友圈还是要有点‘洁癖’。”陈立对此深有感触。

编辑:梁霄

01 02 03

关键词:朋友圈 人人 见面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