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职业奶妈”灰色敏感,该怎么管?

2017年06月19日 10:25 | 作者:蒋萌 | 来源:人民网
分享到: 

“职业奶妈”灰色敏感,该怎么管?

背景:媒体报道,“职业奶妈”出现在母婴市场,身价1.2-2万元/月。按天计算,雇用一位“职业奶妈”的费用在400-700元之间。

湖南红网发表何勇的观点:由于对奶粉质量不信任,“奶妈”日益成为社会最紧俏的职业之一。然而,“奶妈”的人奶未必就比奶粉更安全。如果不对“奶妈”进行相关检查,轻信家政公司或“奶妈”本人提供的体检报告,会给婴儿带来潜在风险。还有,某些“奶妈”的人奶其实是被成人喝掉,母乳俨然成为富豪圈的“时尚营养品”,甚至有富人直接对着“奶妈”乳头喝。这不只是突破了道德底线,违背了社会的公序良俗,更涉嫌提供色情服务。不能让“奶妈”继续游走在法律的灰色边界,也不能简单依靠买卖双方约定。要有行政职能部门管“奶妈”,要给“奶妈”的服务范围和人奶喂养对象划红线,还要出台职业“奶妈”的健康标准。

这是一个处于灰色地带的行当,但要一本正经地“规范”可能又会引发争议。“职业奶妈”是在卖母乳,这疑似商业行为。人的母乳是否可以成为“商品”,涉及人伦道德。但是,确有一些婴儿由于各种原因喝不到自己妈妈的母乳,母乳中的各种抗体对新生儿来说,又不是奶粉可以替代的,所以恐难“禁止”让别的妈妈代为哺乳。同时,代哺难以无偿,这是一对矛盾。另一方面,如果真有一个部门出台“奶妈从业标准”并且正式监管“奶妈行业”,社会上会怎么看?这恐怕比某些地方出台“鱼香肉丝制作规范”更令人哑然与吐槽。或许,卫生部门与医院通过宣传,让有需求给婴儿找“替代性母乳”的家庭意识到其中的风险,给出一些健康检查意见,是一种折中。至于个别奶妈涉嫌提供色情服务,进行查处是公安机关的职责。管理者如何避免“一抓就死,一放就乱”,在奶妈的问题上尤其突出,需要智慧。

彭宇案真相为何缺少“指导意义”?

背景:6月15日早上,最高人民法院官方微博转发一篇评论《十年前彭宇案的真相是什么》,这篇文章转载自同一天《人民法院报》头版。文中指出,正是此案导致“倒地扶不扶”成为一个困扰人们多年的中国式难题。而事实是,彭宇在二审庭审时以及事过多年后,都承认自己与老太太发生了碰撞。

钱江晚报发表魏英杰的观点:当时,确实有部分媒体的报道和评论倾向于站在彭宇这边,但这并不是因为媒体故意拉偏架,而是一审判决书大量使用了“从常理分析”“与情理相悖”等非法言法语,加上真相尚且不明所致。如果在其后的审理过程中,法院方面坚持公布真相,仍有可能扭转舆论偏见。非常遗憾的是,当年在二审开庭之际,双方达成和解协议,增设了双方均不得在媒体上披露该案相关信息和发表相关言论的保密条款,致使案件真相在很长时间内未能及时让公众知晓,这才导致该案最终变成了“好人被冤枉”的流行版本。直到双方达成和解的5年后(2012年初),南京市有关部门才公布真相。但这时候已经晚了,误读与偏见已经造成,并且成为公众的一种“刻板印象”。事实是抵达真相的通行证,而真相就是谎言的墓志铭。如果在诸多公共话题和事件中,有关部门能做到及时查清真相并公之于众,相信许多误读与偏见自会烟消云散。

既然彭玉案的真相2012年就被揭开,为何如今一些人遇到老人摔倒还是心有余悸、不敢去扶?说到底,彭宇和那个老太太的纠纷与和解是一回事,其他人遇到其他事是另一回事。现实中,确实有讹人的人、不讲理的人,一些人设计的“套”让掉入“套”中的无辜者有种“跳进黄河也洗不清”的绝望感。同时,还有肇事者明明伤害了他人,却装无辜,自称做好事反被“诬陷”。不同的人面对纷繁的情况,光拿一个案子的真相与结果说事,缺乏“指导意义”。或许,坏人坏事的出现不是大概率事件,可一旦遇上,对无辜者就是难摆脱的霉运,这才是人们畏惧的根源。有人说,任何理由都不是遇到旁人危难不作为的理由,应该凭着良知出手。这种说法具有说教意味,效果并不乐观。在强调法治与规范的社会,不该让助人者“碰运气”,不能让英雄流血又流泪。基于此,社会呼吁制定并出台“好人法”,以最大的善意鼓励好人好事,甚至在好心好意却产生不良后果时,也应从制度上减轻乃至免除好人的责任。现实还表明,在众人实施救助时,在摄像头下救助时,人们不会犹豫不决,这进一步印证了为好人撑腰免责的重要性。

编辑:梁霄

关键词:职业 奶妈 灰色 敏感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