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声·政情>观察 观察

90.18%的受访大学生表示毕业典礼不可缺少

2017年06月19日 12:56 | 来源: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 

76. 58%的受访大学生认为毕业典礼应避免“过程僵化,流于形式”

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时,2016级博士研究生郭宇昕将自己的毕业生身份视为一生的荣耀,他强调,“我是南开大学2013级本科毕业生。”在他看来,本科的毕业典礼仍历历在目。

“各学院的学生可以擎着院旗绕场跑,这是南开的传统,经过本院时集体欢呼。典礼现场老师依次念出每一位毕业生的名字,学生依次上台接受拨穗,并领取证书,每个学院的学生拨穗完毕后,该院全体起立,聆听院长对毕业生的寄语,”在郭宇昕看来,最动情的一幕是典礼结束后,全体起立,合唱校歌。

“全校性的毕业典礼很有必要,这表明你正式从学校毕业,也通过这种神圣的仪式塑造校友身份认同。”郭宇昕说。

和郭宇昕的记忆不同,林然觉得自己的毕业典礼更像例行公事,“走了过场”。在林然的学校,从本科到博士毕业生参加同一场毕业典礼。“可能因为人数比较多,参加的同学需要找辅导员老师报名,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自己给自己拨穗,然后回到学院领学位证书。”林然表示,同学们的重视程度也不够,学位服里面就是短裤短袖,穿着有一些随意。

中国高校传媒联盟调查结果显示,对于“毕业典礼上不能接受的现象”,76.58%的受访大学生选择“过程僵化,流于形式”,选择“由于毕业生太多,只有部分学生有参与感”的占59.05%、 选择“穿着随意,不正式”的占46.56%、选择“氛围不够庄严隆重”的占33.8%。

虽然十分期待毕业典礼,但张水源坦承学校的典礼也稍有一点程式化。如果可以选择,他希望能有一个与毕业典礼相结合的主题晚会,“播放一些与毕业相关的音乐,然后可以有小型酒会,相互敬酒,拍照留念等。”张水源想象着。

对于朱耀选来说,毕业典礼值得期待的一个环节无疑是可以与校长或院长合影。“我们学校的毕业典礼每个毕业生都可以和院长或者校长拍照。”朱耀选想起去年参加师兄毕业典礼时一件有趣的事,“有学长太紧张,都没站好照相就下台了,院长就说,‘微笑,不用紧张,多站会儿,没事的’。”

“毕业典礼应充满人文关怀,体现大学精神”

来自广东一所高校的邹义对毕业典礼持无所谓态度,他认为毕业时和父母一起拍照纪念更值得期待。因为自己印象中的毕业典礼都是领导老师讲话、学生代表演讲等。“一大群毕业生在一个大教室听着校领导的祝福语,呆坐着听比较无趣的发言,不太能让人喜欢起来。”邹义说。

“毕业对于大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学校应该给大学毕业生一个值得回味的毕业典礼。” 对此,二十一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先生认为,大学毕业典礼应该充满人文关怀、体现大学精神。“有时候会因为一场典礼,很多学生对母校的看法很可能改变,毕业典礼的记忆会让学生们回味终生。”

“基本上每个大学都会有一个毕业典礼,这实际上反映了高校对大学生毕业这件事情的重视。”袁辛表示,目前国内高校毕业典礼在很多方面都做得很好。一方面毕业典礼上有一些能够起到激励和祝福作用的程序,比如对优秀学生的褒奖,邀请优秀校友或社会知名人士来做演讲;另一方面,毕业典礼越来越人性化,越来越亲和,越来越多的是情感的连接,给学生们祝福以及未来的提点。在袁辛看来,越来越多的教授所做毕业演讲的情感和励志的浓郁程度越来越高。她提到北京大学的饶毅教授,535个字的演讲在4分钟赢得9次掌声。而厦门大学的邹振东教授说过一句话十分令人感动,“有很多学生觉得毕业后就不是厦大人了,但是不是这样的,其实对一所大学的真正留恋是从收拾行李开始的。”

同时袁辛也认为,仪式感本身就具有一部分僵化性,总要有一些特定的过程,所以难免会有一些相对比较刻板的方面。“因此,这也提醒主办者在程序环节方面作出一些改进,比如说可以附带一些小小的节目,或者有趣的环节。”

袁辛认为,学校应该给学生更多的机会来表达他们对毕业典礼的期待,根据学生的心愿来让毕业典礼更加的富有情感,提高学生们的参与感。

“一个带有情感和温暖的典礼,能够真正唤起学生对毕业典礼的重视,包括他们的仪态和着装,但是学校方面不要给学生一种非此不可的信号,学生能够在毕业典礼过程中充分地享受,能够感受到自主和自由才是最终目的。”袁辛说。

(应受访者要求,周沫、陈桦、林然、邹义为化名)

编辑:李敏杰

01 02

关键词:毕业典礼 学生 大学生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