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秀风采秀风采

王扶林:有敬畏之心,才有经典之作

2017年06月19日 14:12 | 作者:王一 | 来源:解放日报
分享到: 

5254343531364980202

人物小传

王扶林

1931年2月生于江苏省镇江市,新中国第一代电视艺术家,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制片人、导演。2015年获得全国文联、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颁发的个人终身成就奖。

明天,一次聚会和一场音乐会即将在北京举行,以纪念电视剧《红楼梦》播出30周年。

30年前的5月,电视剧《红楼梦》经近5年的研讨、筹备、拍摄、后期,在央视首播。一经播出,万人空巷,并在此后30年间重播无数次,虏获了不同年代的观众,被人们奉为心目中的经典。

日前,解放周末专访87版《红楼梦》导演王扶林。从他的讲述中,既可以窥见经典是如何诞生的,亦不难被老一代电视人的执着追求和无悔坚守所打动。而这些,对于当下的艺术创作也不无裨益。

初夏的北京,绿意盎然。

午后的阳光穿越落地长窗,86岁的王扶林灰白头发,靠在沙发上,眼睛在阳光中眯缝着。

他叙说着自己和87版《红楼梦》之间的故事,充盈着满满的怀念与欣慰:“做这件事,需要激情和眼光;但要坚持下来,更加熬人、更见真心”。

“大胆”

“有责任来普及中国的古典名著”

王扶林至今记忆犹新:当年自己“不知深浅”,想拍《红楼梦》,被人称作“王大胆”。

之所以萌生拍《红楼梦》的想法,是因为上世纪80年代初期某杂志的一个小调查:在一所名牌大学中文系,有些学生竟然没看过四大名著。这条新闻让王扶林震惊:“作为一个中国的电视工作者、文化传播者,应该有责任来普及中国的古典名著、传统文化,让大家都能了解当中的精髓。”

于是,王扶林找到了当时的中央电视台台长,表达了自己的想法:电视台正在改革初期,也需要改变面貌,给电视观众提供新的剧目。而且,海外很多知名的广播公司将本国的包括其他国家的名著都搬上了屏幕,而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们为什么不这么做呢?

台长问:“如果要拍名著,你想拍哪一部?”王扶林想了想:《三国演义》《水浒传》里都有很多打戏,目前的拍摄条件还不具备,而《红楼梦》室内戏居多,便随口一说:“先拍《红楼梦》!”

接下来,在中央电视台台务会议上,要不要拍《红楼梦》成了一个公开讨论的议题。当时的局面,基本上是一半人同意、一半人不同意。不同意的理由很简单,就是不具备拍摄的条件,人员水平也不够。但台里的几位领导却力排众议,十分坚定:“就算搭上职业生涯,也要让这么好的戏落地。”

筹备阶段,《红楼梦》也遭遇了不小的困难。

首先是定导演。王扶林先去请一位上海的电影导演,结果对方没有答应;再请北影厂的一位导演,不幸的是他心肌梗死猝然去世;又找电视台的一位导演,对方嫌拍摄周期太长,拒绝了。

请这个不来,请那个也不来,无奈之下,王扶林只能自己上。

当时,台内外议论纷纷:“王扶林不就拍过一个9集电视剧 《敌营十八年》 吗?他拍过名著吗?”“这样就能拍 《红楼梦》?”王扶林心想:反正大家已经叫我“王大胆”了,那就索性胆大一回吧。

“死磕”

一定要跟角色谈一次恋爱

然而,在曹雪芹的经典名著面前,“王大胆”却是十分小心翼翼。

出乎所有人的预料,导演王扶林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暂停手头的一切工作,找了个招待所,抱着几大本《红楼梦》原著“死磕”了整整一年。

“那一年,我竭力要做的事,就是全面理解《红楼梦》的内涵、曹雪芹的生平等等。其实,花一年时间全部理解是不太可能的,但我尽力而为。”

钻研原著不仅仅是王扶林对自己的要求,他觉得所有演员都必须把原著吃透。于是,在电视剧开拍前,他向台里申请经费,为主创人员和所有演员办了一个学习班。

当时,剧组派三个小组,奔赴全国各地,寻找符合原著人物形象的演员。而所有进入学习班的演员都没有固定的角色,最后确定谁来演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都要通过学习期间的观察、考核。

用王扶林的话来说:“你要把《红楼梦》的角色吃透,照照镜子:我是不是他/她。千万别觉得林黛玉最重要,我就要演林黛玉。一定要跟角色谈一次恋爱,看看他/她是不是你所想的那个对象。”

学习班的生活让人大开眼界,受益匪浅。林黛玉扮演者陈晓旭曾描述过一天的课程:“每天上午,老师带着我们到圆明园,练功、练形体;下午,邀请红学家来讲课,分析《红楼梦》中的人物,当时,冯其庸、蒋和森、李希凡这些知名的红学家都来讲过课。”接下来,就是重头戏——做小品,如果你想演某个角色,就自选情节、自选搭档演给导演看。学员们可以在小品课随意组合、表演任何人物,直到导演和自己觉得都合适。

因此,87版《红楼梦》最终做到了一件让观众惊讶的事——虽然启用了一群不出名、毫无经验的年轻演员,甚至有很多不是演员的普通人,但却让人留下“这个角色就是他/她”的赞叹。

编辑:位林惠

01 02 03

关键词:红楼梦 电视剧 王扶林 经典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