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秀风采秀风采

王扶林:有敬畏之心,才有经典之作

2017年06月19日 14:12 | 作者:王一 | 来源:解放日报
分享到: 

对话

影视作品,

光靠明星的脸是混不过去的

解放周末:前后历经5年,87版《红楼梦》才与广大观众见面,刚担任导演之时,您想过这部电视剧会拍这么久吗?

王扶林:实际的拍摄时间是两年零七个月,前期有大半年的时间在选演员、开设学习班,再加上后期,一共将近五年。当时完全没想过拍这部剧需要多长时间,所以也没有给自己规定一个时间点,只想走着瞧吧。

解放周末:现在看来,一部电视剧拍那么久好像不太可能了。

王扶林:是的。但是你要知道,国外的很多电影电视剧也准备了好多年,不是匆匆忙忙就上马的。比如《泰坦尼克号》,从搜集资料,到搭建布景,再到演员的准备都用了好长时间,拍摄也花了很长时间,并不是一年半载急功近利就出来了。

其实从事文化产业的人应该明白这一点,慢工出细活,最后可能盈利更高。有时候,急功近利好像你的钱收回来了,但是你想想,如果搞得再好一点,电影、电视剧能全世界发行,能反复播映,你赚的钱不就更多嘛,还是眼光不够。

解放周末:您当时专门申请经费,花时间让所有演员吃透《红楼梦》这本书,培养演员们的文学素养。您觉得文学素养对演员来说有多重要?

王扶林:真的太重要了,比如,一般人对林黛玉的印象,可以总结为体弱多病、悲天悯人。从很多戏曲表演中,人们看到的也都是这么一个形象。但如果好好读《红楼梦》,你会发现,林黛玉这个人其实很风趣、很幽默、很犀利、很有想法。你如果连林黛玉的这点都没看清楚,怎么导林黛玉的戏,怎么演林黛玉呢?

影视作品,光靠明星的脸是混不过去的,导演、编剧、演员一定都要琢磨,没有艺术性的东西是没有价值的。花了大价钱拍,出了大价钱买,结果就是看个编剧胡闹、看个演员糊弄,没意思没回味。

解放周末:87版《红楼梦》特意聘请了一个庞大的顾问团,就是一种坚决“不胡闹”、“不糊弄”的创作态度。

王扶林:这个庞大的顾问团是给我们撑腰啊。因为太多人觉得我们不行,看不上我们,所以请这么一个顾问团“托”着,告诉大家我们不是胡来的。

当时的脚本由红学专家顾问团编写,沈从文、曹禺、周汝昌、王蒙等红学专家都加入了顾问团。这些顾问也都真的出了主意,而且经常来剧组,不像现在很多所谓的顾问,都是挂名的。道具是不是这个朝代的?祭祀有什么规矩?都找他们问,他们也很热情。

让我印象很深的是,我们场景搭建结束,准备工作也就绪,第二天准备开机了,我就想请顾问团来看看吧,万一有什么问题呢。他们一来,真的发现了问题:牌匾上写着“荣宁街”,其实应该是“宁荣街”,“宁”是兄、“荣”是弟。我当时就特别感谢顾问团,要是真拍出来那就是“千古恨”了。

解放周末:在87版《红楼梦》之后,您还担任了93版《三国演义》的总导演,是中国第一代翻拍名著的导演。最近几年,各大名著都被一而再、再而三地翻拍,特别是《西游记》,曾被翻拍了8次,您如何看待名著反复翻拍的现象?

王扶林:我觉得翻拍是可以的,因为任何事物都要不断地推陈出新,才能不断地把经典延续下去。但是你要拍得更好,如果拍了半天不如原来的,那你就别浪费了。

翻拍名著必须先搞清楚三点:为什么拍?谁来拍?怎么拍?BBC周而复始地演绎简·奥斯汀、勃朗特姐妹、狄更斯的作品,它认为这是自己的义务,因为这是在“向新一代观众讲述这个古老民族的文化”。而且,涉及历史,剧本改编、角色选择、服装布景、剪辑节奏,都必须原汁原味、细致妥帖。

名著应该怎么拍?必须以“敬畏”为前提。现在不少人,动不动就拿好莱坞的电影工业化、产业化说事。是不是也该学学人家,在每部作品、每个环节中手工艺人般的精细和慎重?

解放周末:如果现在让您再拍一次《红楼梦》,您有什么想改进的,或者有什么新的设想吗?

王扶林:如果我还有这个能力,还有这个体力,再拍一版《红楼梦》,原来那个戏里面有一个很致命的环节,必须要改过来。

当时因为电视技术条件差,太虚幻境很难表现,我就把太虚幻境里神瑛侍者浇灌绛珠草的情节删掉了,没能好好展现原著中的“木石奇缘”,但这一部分恰恰是全书的重要线索。贾宝玉看见林黛玉说:“这个妹妹我是见过的。”如果之前的情节在那摆着,就连上了,就有“根”了。如果技术允许,神瑛侍者与绛珠草甚至可以在宝玉与黛玉的交往中不断地闪回,那大家就更看得懂了。

解放周末:和电影一样,电视也是遗憾的艺术。

王扶林:是的。虽然有遗憾,但我想,我们这一群人,已经尽到了自己的责任,完成了自己的使命,那就是用自己的才华、汗水和最大的努力,用87版《红楼梦》筑起了一道高墙——不是为了让后人不可超越,而是让后人超越起来没那么容易。希望总是在前面。

编辑:位林惠

01 02 03

关键词:红楼梦 电视剧 王扶林 经典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