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研培计划”为川蜀非遗传承注入活力

2017年06月19日 16:22 | 作者:赵舒文 付远书 | 来源:中国艺术报
分享到: 

在第六届成都国际非遗节上,“中国传统工艺设计暨研培计划成果展”吸引了众多观众。其中,加入现代设计元素的四川特色非遗产品让不少人眼前一亮。自2016年文化部在全国实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以下简称“研培计划”)以来,四川省文化厅选送了一批优秀新生代传承人到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等高校参与研培学习,省内高校四川大学、西南民族大学、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成功入选研培基地。具有娴熟技艺的非遗传承人在高校能够学到些什么,高校如何使传统手工技艺提档升级,备受关注。

“羌绣最难的是创新设计和针法的灵活运用,功夫都在绣艺之外。”2016年11月,“90后”平武羌绣绣娘文雯和师傅沈艳燕一起报名参加西南民族大学的羌绣研培班。出发之前,师徒俩早已明确了此行的目的:学习最先进的设计理念。“随着时代变迁,羌绣人才流失、技艺断档,这让很多传承人迷失了方向。”西南民族大学“研培计划”项目负责人袁姝丽表示,西南民族大学对羌绣有10多年的田野调查,也一直有课题研究。针对这种情况,研培班在开设通俗课程、实践课程、交流参观课程等5门课程的同时,还根据自身学科优势为非遗传承把关。

四川大学对学员帮助最大的也是艺术设计部分。“我们在实地调研中发现,大多数传承人缺乏艺术设计能力,很多人达不到大学一年级的素描水平。”对此,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研培班教授造型方面的内容,着力提升学员的艺术水平。“这也是学员最感兴趣的内容。”四川大学“研培计划”项目负责人李振宇说。

“在研培班上,老师给我们讲了很多羌绣的文化知识,也给我们讲解了它与苏绣、蜀绣的差别。比较后我发现,羌绣最大的优势在于它非常实用,可以水洗,也很耐磨。我们更应该把羌绣用到日常生活中。”从培训班回来后,文雯设计了羌绣风格的茶杯垫、手机包、脖链等女孩常用的小物件,市场销量非常好。

从2007年开始学习蜀绣技艺,已经从业9年并已有工作室的王茜,在高校参加“研培计划”学习到了美术设计和品牌策划管理。年画艺人李春林也在培训后感叹:“以前一直苦恼年画的民俗味太浓,现在发现这些元素用在沙发、装饰画等现代生活用品中,能生出现代人接受的时尚味来。”

据不完全统计,从2016年至今,“研培计划”仅在西南民族大学就开展3期培训,先后有141名绣娘参与培训。学成返乡后,不少人已成为专业羌族刺绣从业人员,甚至有人凭借优秀的羌族刺绣技艺成功创业。

事实上,在高校为非遗保护贡献力量的过程中,高校自身也得到了发展的养分。2017年,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正式成立“刺绣设计与工艺”专业,计划今年对外招生,该专业的设立将为四川民间刺绣提供高端人才保障。该校“研培计划”项目负责人谈青豹介绍,该学科的设立与“研培计划”不无关系,“‘研培计划’其实是多赢的,不仅学员学到知识,老师也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对学校的专业建设也有利。”

不仅如此,“研培计划”还为高校、企业与地方构筑了深度合作的桥梁。2016年7月,在首期川大绵竹年画培训班成功举办的基础上,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在绵竹授牌成立四川大学民间艺术研习基地和四川大学写生教学基地,双方商定在经济、科技、教育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建立全面合作关系;2017年6月11日,四川大学与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馆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并正式成立四川大学非遗研究中心,将在非遗人才队伍建设、非遗创新实践等方面贡献力量。

“这些非遗学科、研习基地的成立,将为四川非遗保护传承提供源源不断的后备军。”四川省文化厅非遗处相关负责人介绍,新出台的《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明确规定,鼓励和支持职业学校、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建立非遗教学、研究基地,设置相关专业和课程,培养非遗保护、传承等人才。下一步,四川省文化厅还将进一步与高校合作拓宽非遗研培项目,并开展研习班、研修班,满足非遗传承人更高层次的学习需求。


编辑:杨岚

关键词:研培计划 川蜀 非遗传承 传承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