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智能摄像头下的隐私保护不容漠视

2017年06月20日 15:57 | 作者:史洪举 | 来源:燕赵晚报
分享到: 

如今,很多人家里都装有智能摄像头。下载一个相关联的应用程序,可以随时用手机看看家里的情况。但除了你,可能此刻还有成百上千双陌生的眼睛,也在看着你家。甚至在你看来一对一的“监控”或许已经变成“直播”。 有人已攻破摄像头的IP地址,并将你家的“实时影像”标价出售给偷窥者,每个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6月19日《新京报》)

本来是用于监控家中安全状况的智能摄像头,却可能被他人侵入数据传输系统,并导致用户隐私被泄露,成为互联网社会的“裸奔者”,甚至有可能因此危及人身财产安全。应对这一安全隐患,既需要消费者提高防范意识,更关键的是,提供摄像头及数据传输服务的商家应强化技术防控措施,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确保正常使用家庭摄像头的消费者成为智能产品的主导者,而非隐私和信息被随意泄露和偷窥的受害者。

人们通常所称的公民个人信息主要指姓名、住址、通信方式、财产状况、行踪轨迹。殊不知,家庭智能摄像头下的画面更属于值得严格保护的个人信息和个人隐私,属于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特定自然人身份或者反映特定自然人活动情况的信息。根据即将于10月1日实施的民法总则,任何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而根据刑法,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行踪轨迹信息、通信内容、征信信息、财产信息50条以上的,即可构成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或者构成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

也就是说,这些以破解密码等手段侵入家庭摄像头数据传输系统的行为应承担法律责任。但与其事后追责,不如由商家做好事前防范,筑牢网络安全防火墙。特别是,这些信息一旦被泄露,就不可能再恢复到之前的隐秘状态,而会带来不可逆转的损害。如受害者家中的状况被他人散布到网络或者“直播”后,就可能被很多人围观、下载、存储,导致其生活安宁被影响。

由此,提供智能摄像头和数据传输服务的商家必须提升产品的安全性能。这既是网络安全法所规定的法定义务,又是其保障消费者权益的应尽职责。

简而言之,在智能化时代,消费者在使用家庭智能摄像头时,应尽到合理的注意义务,不设置简单的密码,及时安装并更新安全软件。但作为商家,应尽到更高更强的安全保障义务,全面提升数据传输网络系统的安全防护能力,进而让人们享受到科技发展带来的红利,而非成为智能摄像头监控下的“裸奔者”,沦为技术进步的受害者。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摄像头 安全 隐私 信息 保护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