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2017“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精彩纷呈——
展现非遗的生命力与创造力
9天时间,300多万游客和群众实地参与,3000多万人次的网络访问和新媒体平台的点击量,总额高达8100多万元的非遗产品销售和意向订单……这些是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文化部主场活动、刚刚闭幕的第六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创造的数据。尽管数据足以令人惊叹,但在其举办的同时,全国各地在遗产日期间还有2000多项精彩的非遗活动同步展开,向公众展示非遗保护的优秀成果,展现非遗传承发展的生动实践。可以说,遗产日的非遗活动正在发展成为文化领域具有强大影响力的品牌活动。
集中展示优秀实践成果
“非遗保护——传承发展的生动实践”是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活动的主题,文化部确定这样一个主题意在反映非遗在当代社会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放眼今年遗产日全国各地举办的非遗活动,可以说是一段时期以来文化部和全国各地积极开展非遗保护传承实践成果的集中展示,也是文化部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成果的集中展示。“活态、活力、创新、振兴”等都是可直接从遗产日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提炼出的关键词。
从成都国际非遗节中的“中国传统工艺设计暨研培计划成果展”,到各地围绕“研培计划”而举办的各类展示、展演活动,都清晰地传递出一个信息:政府尊重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持有者、传承者的创造性表达权利,关注遗产的传承能给他们带来经济收益和生活改善。努力实现传承非遗与改善生活、丰富生活的统一,提升年轻一代对非遗重要性的认识和参与积极性,不断增强传承活力与后劲,始终是文化部和地方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开展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目标。
在今年遗产日各项活动中,不仅参与宣传展示的传承人的群体有明显拓展,许多“研培计划”的学员用他们的作品和思考打动了观众;参与主办遗产日非遗活动的主体也得到了丰富,除了各地文化主管部门、非遗保护中心精心组织非遗活动外,25所“研培计划”的参与高校也在遗产日前后组织开展了各具特色的非遗展示活动,汇报了参与研修研习培训的成果,展示了更多生动的实践。
活动更具号召力和影响力
“见人、见物、见生活”是近年来我国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理念之一。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国家非遗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魁立看来,“见人”不仅指要保护非遗传承人,同时还要积极构建一种全社会关注、热爱非遗的氛围,因此,在非遗保护工作中,不能忽视对非遗受众文化意识、文化自觉的培养。
在今年遗产日期间,引领观众全方位思考非遗保护热点及重点问题的“国家图书馆非遗保护讲座月”、与观众一起见证优秀传统文化隽永不息的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良辰美景——古琴昆曲演出季”等经典活动持续举办。这些活动如今已经聚集了一批“铁杆粉丝”,有的甚至一票难求。活动的吸引力、号召力、影响力逐渐扩大,证明了非遗保护工作有了更加坚实的群众基础。
要扩大群众基础,就要主动向群众靠拢。今年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除主会场非遗博览园的各项展演活动外,来自全国25个省区市的40支演出队伍和来自13个国家的16支演出队伍走进了成都的326个社区。居民们在家门口就能接触到海内外的非遗,体验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非遗的深厚魅力。非遗进社区活动让源自社区的文化遗产,在人们居住环境发生大幅变化的今天重新回归社区。在活动中,当地许多少年儿童还现场展示了他们平日里在学校学习到的非遗技艺,博得社区群众的好评。可以说,非遗进社区活动在社区群众中种下了一颗保护、传承非遗的种子。成都市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本届成都国际非遗节期间进社区展演活动覆盖全市35%的社区,非遗节结束之后这项活动仍将保留并且以本地非遗展演为主。
展示方式和手段更灵活多元
准确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下简称《非遗法》)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的精神实质,注重非遗的传承性、活态性和实践性,强调非遗传承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宣传正确的非遗理念,确保非遗工作始终在正确的理念下稳步开展,是今年遗产日各项非遗活动的基本要求和工作重点。
为此,今年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专门安排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展,对《公约》的诞生和发展,及我国推动非遗保护的历程和重大举措作了全面回顾。各地也积极强化对《公约》《非遗法》,以及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国办转发文化部、工信部、财政部制定的《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等重要政策文件的宣传和落实。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从各地对有关文件精神和非遗保护工作宣传和展示的方式与手段上看,可谓别出心裁。比如,上海推出了非遗动漫短片的展播活动,在地铁、公交等公共场所即可通过短片了解上海的非遗故事;湖北举办了“画说非遗”水墨漫画展,通过漫画家的笔触和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公众普及非遗知识;浙江省非遗文献馆也在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当天正式开馆并举办浙江省非遗文献展,全面展示非遗保护工作启动以来浙江编辑出版的重要非遗文献;北京、甘肃、内蒙古等地还印发了非遗口袋书,更多群众得以更深入地了解非遗保护的重要政策、理念。
此外,今年文化部还积极动员各种力量参与,着力构建全社会宣传非遗保护的系统化、常态化格局。如动员各新闻媒体以各种方式直接参与到遗产日非遗活动中来,围绕遗产日主题开设一系列有深度、更全面的专题节目。在遗产日期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传承复兴乡村”和“非遗新生代”系列节目、“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特别节目——筑梦匠心”,通过多角度、多层面的立体剖析,全面呈现当前非遗保护成果。
为交流互鉴提供平台
如今,遗产日俨然成为人们共享非遗保护成果、深度体验非遗魅力的节日。欢乐的节日氛围也为全国各地,甚至是世界范围内文化领域的对话、合作提供了交流互鉴的平台。
“一带一路”倡议是经济全球化时代基于合作共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宏大理想的实践,是中国继承古代交流传统、沟通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重要路径。中国通过“一带一路”走向世界,世界通过“一带一路”聚焦中国。“一带一路”是文化纽带,是文化空间的联通之路。梳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文化战略意义与现实的文化外交意义。
今年遗产日期间,在成都国际非遗节国际论坛上,有来自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位非遗专家、学者、传承人齐聚一堂,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发表主旨演讲,共话“《公约》的精神实践与保护”。本届成都国际非遗节还首次举办了“一带一路”国家手工艺展,有来自意大利、法国、土耳其、泰国、日本、尼泊尔、伊朗、斐济等19个国家的31个非遗项目参展,他们中不仅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还包括全世界更广泛的合作伙伴。除此之外,上海、甘肃、安徽、山东、天津、黑龙江等省市,华东师范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天津工业大学等高校也分别以“一带一路”为主题举办相关展示、展演、论坛研讨等重要交流活动。通过遗产日这一开放性的活动平台,既展示了各国非遗的多姿多彩,彰显了不同文化背景下非遗的个性和魅力,又推动了国际手工艺交流互鉴和文化贸易。
除了国际交流,今年遗产日期间,各地为非遗传承人举办的交流互鉴活动也有了新气象。比如,成都国际非遗节首次单独设置了传承人竞技板块、河南举办了传统技艺大赛、重庆组织了十佳非遗手工技艺传承人评选等活动。举办这类活动的初衷并非是让传承人一决高下,而是希望通过一种全新的项目展示和传播方式,让传承人与观众、传承人与专家、传承人之间进行更多互动交流和切磋。以竞技、大赛、评选来呈现非遗实践,通过这样的新模式将人、物乃至生活串联起来,用整体、活态、生动的方式展现非遗、传播非遗,从而使当下的非遗传承更具活力和创造力。
编辑:杨岚
关键词:非遗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展现非遗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