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八千秦俑的故事讲给你听

2017年06月22日 15:04 | 作者:杨雪梅 王丽 | 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 

5月去四川李庄参加李济考古奖学金的一次活动,遇到首都师范大学一位公众考古的硕士生,叫申珅,谈到考古进学校有说不完的话。后来才知道,她是许卫红的女儿,也是许卫红的崇拜者。每次许卫红到北京,都会被女儿请到不同的学校讲讲秦俑,讲讲亲历的考古发掘。


许卫红(右)和袁仲一在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 资料图片


2009年,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启动第三次发掘,许卫红是现场发掘的执行领队。她写了一本《说说秦俑那些事》,用通俗、生动又精准专业的语言记录第三次发掘一号坑的林林总总,讲了与秦俑相关的社会历史。也因为这本书,中央电视台找到她,录制第十二个“文化遗产日”的大型节目《中国记忆》中的“秦始皇兵马俑”环节。这位“探方里的资深美女”从咸阳城的考古工地匆匆赶到北京,节目录完都晚上11点了,第二天一早又匆匆赶回工地。

今年是秦始皇兵马俑成为世界遗产30年。许卫红觉得,真正让兵马俑成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成为世界遗产的,是一代代考古工作者。


依据小碎片恢复历史原貌

2009年的发掘是兵马俑一号坑第二次发掘被叫停20多年后的第一次系统规划的考古发掘,有着清晰的考古目标。更为特殊的是,发掘期间对中外人士开放现场,游客照常参观。这种边发掘边开放的形式在世界上是罕见的,它不仅可以让人们看到各种遗迹遗物出土时的现状,而且可以使人们了解考古发掘的过程。

每天30多摄氏度的高温,秦兵马俑博物馆内游客如梭……作为现场发掘的执行领队,许卫红的压力可想而知。“幸好秦俑博物馆老中青的骨干力量都在现场,包括我的师傅,兵马俑的发现者、命名者袁仲一老师。”那一年许卫红43岁,距离1989年从吉林大学考古专业毕业分配到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正好20年。

没有一具兵马俑在出土前是完整的。经过历史上的几次火烧、大水和其它的破坏之后,一号坑内遍布的是残缺零乱的碎片。第十一号武士俑,破碎成73块,重150公斤;第十二号武士俑破碎成153块,重180公斤;第五号陶战马破碎成101块,重229公斤。这些碎块最重的44公斤,最轻的不足一克。

将他们修复成原来的样子,并非一个人可以完成。利用旧铁钉、废锯条作工具完成陶块的初步清洁工作,黏接小块时利用木箱、砂土作固定器,拼接大块时则用麻绳、木棍绞紧捆牢。11位同事用一个月的时间完成。每一黏接处都要达到严丝合缝,兵马俑的碎块多,体积大,不可能一次全部黏接好,必须由小拼大,由脚到头逐步黏接。否则,整体不易合拢,稍有偏差,黏接上体时不是出现前俯后仰,就是发生左歪右斜。

最终,300多片碎陶块被修整成两件雄壮的武士俑和一匹雄壮的战马。修复后的第十一号武士俑通高1.82米,身穿战袍,发系可数。第十二号武士俑通高1.85米,身披铠甲,神采奕奕。第五号陶战马全长2.22米、通高1.70米,马头高昂微倾,似动似静,似视似听。

因为这次发掘,许卫红的团队获得了西班牙阿斯图里亚斯王子奖。2010年10月22日,在西班牙历史文化名城奥维耶多,多少年没有穿过裙子的许卫红身着紫色旗袍代表中国考古工作者领奖。费利佩王子在颁奖致辞中说:“在考古发掘工作中,中国专家表现出了无限的耐心和认真的态度以及精益求精的精神,我们对他们的奉献深表敬意,他们的工作给我们带来新的知识,而这些知识也许来自一个小小的陶片、玻璃片或金属块。这些小小的碎片,像一个复杂的拼图,成为专家确认历史事实的证据,专家们据此恢复历史原貌。”

编辑:杨岚

1 2

关键词:八千秦俑 秦始皇兵马俑 兵马俑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