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派·声音>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

社区关怀,香港暖流涌动

2017年06月22日 15:34 | 作者:陈 然 | 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 

1

红十字会发出紧急呼吁后的首个周末,有捐献站需轮候至少3小时才能捐血。资料图片


2

少数族裔服务中心内,新家园协会大使与来自不同国家的小朋友交流,帮助他们认识社区。香港新家园协会供图


5月初,香港血库存量一再亮起短缺红灯,最严重时仅够维持全港4天血液供应。香港红十字会连续向市民发出捐血的紧急呼吁。

呼吁发出后的首个周末,在铜锣湾捐血站,排队捐血的人早早就挤满了等候室。工作人员说,至少要等2小时以上。在或坐或站的人群中,有带着妻儿一同前来的大叔、有第一次捐血的情侣、还有为数不少的东南亚面孔……“捐血需时较长,您愿意等吗?”“愿意。”从工作人员手中接过捐血登记表格,每个人的脸上都透着坚定。

据统计,5月6日共有1728人登记捐血,成功收集1338袋血液,红十字会医生表示,这属于近年来的单日新高数字。市民何先生说,平时整个捐血过程仅需半小时,但今天从登记至完成足足花了近4小时。

社区内外,互帮互助,一直是香港特区政府提倡的重点之一。财政司司长陈茂波近日在西贡区进行家访时表示,政府已投入大量资源推广扶贫、安老及助弱等工作。以2016至2017年财政年度计,教育、社会福利和医疗卫生的经常开支超过2100亿港元,占政府经常开支预算的六成,近5年的累计增幅更达43%。

有了政府和政策支援,社区还需要区内居民的努力和奉献。翻查香港社会工作者注册局的统计发现,截至今年6月12日,全港范围内注册社工总人数为21322人,其中70%为女性。除此以外,更有百余万名服务于各慈善团体、机构的义务工作者们,每天奔波在香港的街头巷尾,为社区的和谐安定出力。

强制注册式管理

社工专项服务全方位覆盖

据香港社会工作者注册局介绍,香港对社工采取强制注册的管理方法,未注册或登记的人士不得从事社会工作或自称社工。现时,超过99.5%的注册社工拥有社会工作的学位或文凭。

在香港,每340人中就有一位社工,远超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香港的特色在于,超过九成的社工隶属于各个社区服务机构,在特区政府的政策引导下完成社会服务。

以青少年服务为例,每个学校都会配备至少一名学校社工,每个社区内也会下设综合青少年服务中心。对于边缘青少年,例如违法者、夜场少女、吸毒者、性侵犯受害者等群体,社区内还会配备区域性青少年外展服务队等常设或项目性服务。

有社工介绍说,如果在校园发生欺凌事件,学校社工会立即开展4个方面的工作:首先对受害者进行心理辅导,若情况严重,将转介至青少年心理辅导中心或临床心理学家;其次对欺凌者进行行为矫正,若行为问题严重或有街头童党等情况,就由专门的地区青少年外展队跟进;接着是对同校其余同学的教育及预防性介入;最后则对家长进行辅导。

曾在香港大学社会工作系从本科一口气读到博士的裴谕新是一名资深社工,在她眼里,学习、深造、工作,进而向无数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手,“都是在爱的名义下进行”。

“帮助家庭主妇树立职业观念、改善社会保障制度、在小区内做试点推广新的福利政策……”聊起之前参与过的社会工作项目,裴谕新滔滔不绝。她认为,社工不仅要懂心理学,还要兼备演说、沟通和培训的技巧,而且社交能力也必不可少。同时,因香港慈善机构很多,为筹得资金,社工还必须跟社会不同阶层的人打交道,进行游说。

据统计,截至2016年9月,全港共有约9000家规模不等的慈善组织及机构。创办于1870年的东华三院,已由一所向贫穷和病患者赠医施药的医院,发展成为今日香港最具规模的慈善机构之一。陈茂波多次公开赞誉东华三院“对社会贡献良多”,包括医疗、教育、安老、青少年及家庭以及社会企业等。

自由、灵活参与

127万义工活跃在社区基层

相比于社工,义工的社会参与则更为灵活。“施比受更为有福”,一位义工在获得嘉奖时这样说。

经过多年积淀,义务工作在香港蔚然成风。香港特区政府社会福利署署长叶文娟向记者介绍说,截至2016年底,在香港提供或参与义工服务的慈善机构共有2927间,登记义工多达127万余人,约占全港人口近1/5,全年共进行逾2400万小时的义务工作。

“其实人人都有条件成为义工”,已加入义务工作发展局近20年的黎同济认为,平时大家在生活中一次让座、一次捡拾废纸等小事,都是善心的体现,而如果将这份善心用于服务社会,那么每个人都可以是义工。

几年前已退休的黎同济现在“身兼数职”,既任香港和解中心义务调解员,同时又是香港艺术中心的义务导赏员,休班时间还会参加不同慈善机构的义工服务,每天的日程表都排得满满当当。

黎同济表示,在义工服务中的收获远比付出多,不仅提升个人的修为及眼界,香港社会也能更加凝聚和谐,“既然身体条件允许,那么为何不为社区继续贡献力量呢?”

2017年农历新年到来之际,全港最具规模的非营利青年服务机构香港青年协会在全港十八区举行了暖心的“邻舍团年饭”活动。青协100支“邻舍第一队”逾2500名青年义工邀请1.2万位街坊邻居,席开1000余桌,饱享盆菜宴,载歌载舞,共迎新岁。

协助筹备工作的筲箕湾青年义工代表朱可殷已是第五次参加团年饭活动,她仍记得第一年筹备时以“拍摄微笑”为主题组织游戏,逗得老人小孩都开怀大笑,“我们青年人也可以很有力量的。”

像朱可殷这样的青年义工正逐渐成为义务工作者团体内的中坚力量。根据社会福利署的统计,14至35岁的学生及青年登记义工人数已超过65万人,占全港义工总人数的一半以上,是推动义工服务的最大动力。

细水长流,积水成渊。近年来香港扶贫纾困工作得以不断推进,民间各界的义工们功不可没。

四海一家、助人自助

社区精神助两地居民融合共荣

近日,致力于服务新来港及少数族裔人士的慈善机构新家园协会举行慈善晚宴,共同见证协会成立7年来累计筹款突破4亿港元。

会长许荣茂自豪地表示,协会会员已超过13万,服务人次逾140万,包括协助即将移居香港、新来港人士和少数族裔适应文化差异、住房、求学、就业及法律等系列问题,成功营运了香港及内地共13间服务处和支援中心。

“四海一家、和谐共荣、助人自助”的理念不仅是新家园协会的目标,更是不少港人社工、义工的愿景。

作为第一批北上服务的香港社工,梁秋莎专注化解跨境婚姻纠纷及青少年问题,一直活跃于粤港两地。20年来,她经手的个案超过2000个,成为“治疗”粤港民间矛盾的“社会医生”。

随着粤港社情的变化,梁秋莎的工作逐渐由点到面。从跨境婚姻矛盾,到跨境家庭小孩上学难问题,再到就业辅导和养老难题,梁秋莎游走于各个政府部门,求助、咨询、建议,她的忙碌从未间断。“从红磡火车站到广州东站,每月至少往返3次”,梁秋莎20年的车费差不多近30万港元。在街坊眼里,她是“拆弹专家”,更是粤港跨境家庭的稳定器。

香港女教授罗观翠,在港从事社工服务多年后,赴广州中山大学创办了社会工作系,是首批将社工服务带入内地的香港社工之一。在内地,她与服务对象打成一片。例如在厦门创办“启福”社会工作服务点,特别配上闽南人喜爱的功夫茶具,“一杯热茶,就能够迅速拉近和爷爷奶奶们的距离”。

社区,在香港常称为小区。社区虽小,时刻涌动着暖流,扶贫、助弱、尊老、护幼,温暖的香港社区精神分分秒秒都在发挥能量。特区政府食物及卫生局局长高永文在深水埗社区活动中表示,欣慰地看到社区内不同政治光谱的居民,可在民生方面互帮互助、和衷共济,“这份包容和爱心便是服务社区最好的力量”。(记者 陈 然)

编辑:李晨阳

关键词:香港 社区 义工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