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讯息讯息

30年,我的书店我的书!

2017年06月22日 15:56 | 来源:北京日报
分享到: 

辞掉铁饭碗摆摊卖书

“那个时候的人,真爱看书呀!”

那个低头忙碌的男人,抬头对读者微笑了一下,所有关于他的江湖传说瞬间瓦解——他不是凶巴巴的人,而是很和善。他叫范玉福,从1984年开始卖书,至今已有33年。

江湖传说有真实的一面,55岁的老范的确是道地的北京人。他早年间曾在公交公司的一家汽车修理厂上班,高中学得扎实,上过电大。上世纪80年代帮朋友进杂志报纸,心也跟着跑野了,儿时对书的真爱被重拾。

“文革”期间,老范随家人下放到延庆县千家店镇花盆村。老师喜欢他,学校图书馆的钥匙交由他保管,《红日》《铁道游击队》《奇袭白虎团》被他看了个遍。当年北京知青带来的《苦菜花》《青春之歌》,他也当个宝儿似的,借去连夜抢读。“挨金似金,挨银似银。”老范从小就懂这个理儿。

1984年,老范决绝地和“铁饭碗”说了再见,开始卖书,地摊就在如今盛世情书店的对面。他骑着那个时代很了不起的三轮车到处进书,图书和蛤蟆镜、喇叭裤一样,从广州进到了北京,当然偶尔也有一些图书是从国字号出版社偷偷流向了社会。

三轮车上搭一个板子,几十本书就开卖。老范说:“那个时候的人,真爱看书呀!”他的顾客有大学老师、学生,也有穿着喇叭裤、戴着蛤蟆镜的时髦青年,每天把小摊儿围得里三层外三层。《吕氏春秋》《左传》《后汉书》《三言二拍》,都是当年炙手可热的畅销书。对戴着蛤蟆镜的年轻人,老范印象犹深,“他们挺有见识的,不能以貌取人。”

地摊干了几年,开始升级换代,老范在北师大东门附近一排铁棚子里有了新店,而上世纪90年代书店的黄金期让老范赶上了。《绝对隐私——当代中国人情感口述实录》《美国史》《白鹿原》《废都》《老村》这些畅销书,他至今还如数家珍。

1999年,铁棚被拆除,老范的书店搬至马路对面,那个时候地上有店,地下也有,总共有140平方米。老范的夫人回忆说,最多时店里雇了十几个人,忙得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但转折发生在10年前,面对网络书店的冲击,老范的书店缩回到了地下,这几年,又在孔夫子旧书网开了家网店。如今坚守在书店的,除了老范,还有他的夫人。

回望书店发展史,老范打了个比方,它们就像上了小学、高中、大学一样,一点点积淀、一步步走来。正是因为有这些积累,他对书才有了好的悟性。


编辑:杨岚

1 2 3

关键词:我的书店 北京“老炮儿” 书店情怀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