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协·协商>建议 建议

香港回归二十年 政协委员亲历记

2017年06月30日 08:06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北京6月30日电(记者 纪娟丽 刘圆圆 徐金玉)

他们是香港回归的见证者,见证了历史永远铭记的一刻;

他们是香港发展的参与者,共振在香港发展的时代脉搏;

他们是香港未来的推动者,期盼着东方之珠明天会更好;

他们是港区全国政协委员,香港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他们始终在亲历。

回顾篇

邓竟成

回归是盛典 终生难忘之

如今已脱下一身戎装,成为香港航空有限公司副主席兼执行董事的港区全国政协委员邓竟成,回首35年的警察生涯,最难忘的经历当属担任1997年香港回归典礼的总警司。

C20170630004-zx6

“其实在回归之前,上世纪80年末、90年代初,香港曾出现一股移民潮。”邓竟成回忆起回归之前的一件事,“那是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一天晚上,我与太太参加一个同学聚会,到场的5对夫妇,除了我们,其他4对都是已经移民或者准备移民的。当晚回到家里,太太就问我,‘我们怎么打算?’我当时就对太太说:‘香港不是我们的家吗?’”邓竟成说,自从那次之后,他们家再也没有讨论过类似的话题,因为他们深知自己的根在香港。

“20年前,当无数目光将注意力集中在香港政权交接仪式时,我在现场的心情却与大家不一样。”回忆起当天的情景,邓竟成仍然很激动,“大家的专注点都是交接的历史性一刻,而我心中记挂着的是———每一个细节都不能出错。”

邓竟成说,当时,他们小组负责几场重要活动。第一场,也是最重要的一场是6月30日晚上政权交接仪式,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英国王子查尔斯、当时的港督及各国政要都在现场,对安保的要求非常之高;第二场是紧随其后的立法会成立仪式,范徐丽泰宣誓就职临时立法会;第三场则是7月1日早上,特区政府成立典礼。

“在那48小时里,只有一两个小时休息。”邓竟成清楚记得,前两场活动结束后,躺在家里床上的时间是7月1日凌晨5:55,他定了7:00闹铃,起床后再开车到会场继续第三场活动。这种连轴转的模式已经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以邓竟成为首的安保组也习惯了这种高度紧张的工作状态。“直到7月1日早上10:00的活动完成后,我们才长长出了一口气,回到警察总部,大家一起开香槟庆祝。”本希望结束后可以好好休息一下,但太太拉他去看“七一”晚上的烟花表演,想到机会难得,于是他欣然应允。“本想白天先休息一下,晚上再去看烟花。结果回家后,回归的画面像放电影一样在脑子里回放,兴奋得完全睡不着。晚上看完烟花表演后,我仍然睡不着,直到7月2日快到中午才沉沉睡下,一睡就是三天。”说到这里,邓竟成哈哈大笑起来。“虽然真的很累,但对我来说,这是个荣誉,是一生都难以忘怀的经历。”

6年半前退休离开警队的邓竟成,为自己退休后的生活定了两条方向:一是做一些跟年轻人成长相关的工作;二是做一些有意义及自己喜欢的事情。几年来,他曾担任郊野公园及海岸公园委员会主席,还在电台节目里担任主持人,教年轻人做人处事应有的正确态度,帮助他们解决成长遇到的问题。

“即便现在任职于香港航空公司,前提也是公司同意我继续做一些帮助年轻人成长的事及义务工作。”谈及现在的香港年轻人,邓竟成觉得他们现在太受照顾了,什么东西都来得太容易。“如果要搞好香港青少年的教育,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求每个青少年都参加一个志愿者团体,通过团队纪律让他们知道对国家、社会、家庭乃至朋友都要有担当。”邓竟成表示,他将始终致力于帮助年轻人成长。

黄景强

见证与感动 给我内心力量

香港回归20周年庆典近了,20年前那段令人难忘的时光,反而在全国政协委员、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中心理事会副主席黄景强的脑海中日渐清晰。

“我是国家改革开放的见证者,也是香港发展历程的见证者,看到祖国和香港繁荣发展的这一幕,内心里实在是高兴。”黄景强笑着说,普通话中还带着浓浓的港味。

早在1978年,身为一名年轻的香港专业工程师,黄景强就曾代表他的老板,受邀到北京参加国庆典礼。其实,黄景强在学生时代就已十分向往祖国内地。“我到加拿大留学时,行李里还装着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锦绣中华》,这是我特意带过去的,天天翻。就希望以后有一天能去这些地方看看。当老板让我去京开会时,我非常兴奋。”

不过,当时观礼团这位最年轻的副团长也还有一丝忐忑,30岁的他,还不会讲普通话。“没想到,接见我们的廖公(廖承志),开口就用粤语和我们交流,心里感觉亲切又轻松。他说,请我们港澳同胞多一点回来参与建设。”

“在庆典上,我见到了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后来还在国家的安排下,到新疆参观,又到四川成都、重庆,后坐船到长江三峡、武汉、广州,一共游览了23天。”那次经历,黄景强可谓“过了瘾”。但行程中,因为对祖国内地,特别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不了解,还闹了个笑话。“在新疆,我在车上看到当地人,感觉很奇怪,怎么还有那么多外国人在这里!”黄景强笑着回忆,“这也是我除了香港、广州,第一次这么深入地了解内地。”

回去以后,老板问他此行有什么收获,有什么建议?黄景强敏锐地说:“投资。可以用外汇来建宾馆。”

在他的建议下,老板与霍英东先生合作,建成了内地第一家中外合作的五星级宾馆———广州白天鹅宾馆。

主权交接仪式那一天,黄景强作为筹委会委员,身在现场。“之前在香港的电影院,每次电影播放完,都会响起英国的国歌。而这一次,在1997年7月1日这一天,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响起,那份感动已无法用言语表达。”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秉承“文化传承”的理念,是黄景强内心给自己定下的责任。此次接受本报记者采访,地点选在了他组办的饶宗颐文化馆。这座已有百余年历史的建筑,有古朴的红砖瓦墙,宁静雅致的绿洲环绕,是香港特区政府发展局“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获奖的首批保育项目。

这里被打造成一个开放、广阔的平台,无需门票,只要推开一扇扇门,就可以自主进行参观。拾级而上,“活字生香”汉字文化体验展、“通海夷道丝路行者”海上丝绸之路展览等,也做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现场更有来参观的东南亚小朋友流连忘返。“我们希望通过新颖的、多元的互联网技术,能够拉近传统文化和人们之间的距离,让人们觉得文化有趣、有意思,这更有利于它的传承和发展。”黄景强为此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钱款,因为在他的内心深处,这样的坚持和力量源于一份对一位内地老师的感恩之情。

很多人想象不到,这位始终倡导传统文化教育、创办澳门东亚大学(后改组为澳门大学)的黄景强,小时候还曾是个调皮的孩子,对学业不太上心。当时一位来自广东的老师,用一

个暑假,改变了他的一生。“他暑假义务帮我补课,不仅讲课上的内容,还讲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仿佛一下子被点通了一样,再也不贪玩了,这样才会有我的今天。”黄景强说,“我在回报我的恩师,也正是因为有感于一位真正的老师对孩子能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所以我希望做公益、做教育,把更多的传统文化传递下去。”

成就篇

陈清霞

做“一国两制”的坚定执行者

“在这充满生机、繁花似锦的季节,我们迎来了香港回归20周年。为了庆祝这一重要日子,大力宣传举世公认的‘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我们港区省级政协委员联谊会举行了一系列庆祝活动,与社会各界人士共度佳日,分享喜悦。”26日晚,香港大会堂,纪念香港回归20周年“我和我的祖国”文艺晚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港区省级政协委员联谊会主席陈清霞动情地说。

香港回归前,陈清霞从加拿大学成回港。此后20余年,从一名普通律师发展成为中伦律师事务所高级顾问、著名律师,既深谙国际仲裁事务,又熟知内地司法改革进程,陈清霞可以说是亲身体会了香港回归20年来的变化和进步。她说,香港回归祖国后,成为一个特别行政区,与内地息息相关,紧密相连,又有着不同的政制体系和社会制度,实行“一国两制”,让香港既背靠祖国,又联通世界,获得了长远发展。

陈清霞以自己所在的法律界举例说,随着香港回归20年,香港与内地的经济合作与交流更加紧密,一方面国内企业“走出去”,另一方面外国企业通过香港走进内地的投资,体现在法律业务上,就是内地业务或者涉及内地的业务越来越多。另外,20年来,港方和外方都已经普遍接受合同的适用法律为中国法律,甚至一些涉外的合同也开始考虑将中国法院或仲裁中心作为解决纠纷的地点,这体现了大家对中国司法改革的信心。

20年,香港持续稳定发展,法律界只是一个缩影。如何实现香港的长期稳定发展,促进香港与内地的交流合作。十年前,为充满发挥政协委员在两地交流中的作用,港区省级政协委员联谊会成立。联谊会设置了多个专业委员会,在不同层面、不同形式开展活动,加强平台凝聚力,增强委员向心力。

时光荏苒,港区省级政协委员联谊会从成立、发展到壮大,已经走过了十年历程。如今的联谊会,是内地省市联系在港政协委员的重要平台,是港区政协委员建言献策、参与香港事务的主要阵地,已成为香港爱国爱港社团中的重要力量。

回顾香港回归20年历程,陈清霞感慨,“一国两制”在香港实践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20年来,香港的长期繁荣稳定,说明“一国两制”是最佳制度安排。2013年的国庆前夕的一幕,陈清霞久久难忘,那时她刚刚就任港区省级政协委员联谊会主席,在香港会展中心举行国庆晚会,香港各界代表、社会英贤云集,共襄盛会,团结、和谐的气氛感染了在场的每个人。当全场齐声高唱《歌唱祖国》的时候,她心情激荡。晚会结束后,漫步在维港岸边的紫荆广场,目睹两岸万家灯火、高楼林立,海上轮船如织、波光潋滟,一派温馨、繁荣的景象。那一幕,就这样深深印刻在她的记忆中,因为这就是回归祖国后的香港,自己出生、成长,终身挚爱的地方。

“庆祝香港回归20周年,讴歌‘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鼓舞、激励我们不忘初心,再接再厉,继续前行,做‘一国两制’的坚定执行者,为建设香港的美好明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的贡献。”陈清霞说,“衷心祝福我的祖国繁荣昌盛富强,香港明天更加美好。”

石汉基

“书使”家族 不忘初心

汉荣书局,屹立在香港40余年的名牌书店,写着一个家族德望与美名共存的历史。这样名声赫赫的书店,将是怎样的富丽堂皇,大气豪华?记者前往采访时,颇有些好奇和期待。没想到,一走进去,与其他书店并无二致,处处透露的是简单和朴素。全国政协委员、香港汉荣书局有限公司董事长石汉基,一头白发,亲和谦逊地迎了过来。他的办公室与仓库毗邻,桌上满满的都是书,且都是做公益用的书。

石汉基说:“其实,我们并没有专门统计过做了哪些事,只是我父亲常说,我们要做一些别人有钱也做不到的事。”石汉基的父亲石景宜,被尊称为“文化书使”。正因如此,到现在,石汉基和弟弟的大多数精力都没有放在生意上,反而是更多地扑在了文化交流的公益活动中。这几年下来,他也成为了新一代“书使”。

为了推动港澳特区两地国民教育发展,石汉基买下了内地一套《中国全方位透视丛书》的版权,内容包括民族、经济、科技、教育、人口、外交等方面共12册,将其转换为繁体字印刷,并赠送给港澳特区各中学、公共图书馆各大专院校。“若是他们不看,那一点作用也没起到。”石汉基为此费心费力地举办了“优秀学生奖励计划”及“中国全方位透视———学界阅读报告大赛”,通过比赛的形式,让学生们能够静下心来读书,加深对祖国全面的认识,并对获奖学生给予奖励。他还专门出版了一套国民教育课本《少年心———家事、国事、天下事》,免费赠送给全港中学做参考。

关注国民教育,也关注传统文化在两岸交流中的传播。“中华翰墨情”佛(山)港澳台中小学生书法比赛,就是一座架起的桥梁。

“书法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书法传承的链条上,中小学生是不能忽视的群体。在电脑替代书写的今天,向中小学生传播书法文化,显得尤为重要。”书法比赛非常成功,令石汉基惊喜的是,两岸四地的孩子,还一人一字地写出“佛港澳台一家亲”的书法作品。“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这句话,在石汉基心中说了很多遍。

“我的父亲一直立足香港,致力于两岸交往。”石汉基说,父亲为实现“赠书报国”的宏愿,自1978年便开始向大陆和台湾赠书。“在那样的年代,他可以做到将台湾书捐到大陆,把大陆书带到台湾。为了更便于做两岸工作,他在香港尽量低调。

但儿子理解父亲,且一直践行和传承着家风。有人统计,近40年来石家总共向海峡两岸捐赠了700多万册图书,遍布全国700多个地区、2000多个图书馆,总价值超过数亿元港币。

目前,他们在香港仅有一家书局,未在内地做任何生意。在电子书大行其道,纸质书颇受冲击的今天,汉荣书局仍在捐书、捐资,建石景宜刘紫英伉俪助学金、石景宜刘紫英伉俪挑战杯奖励金、石景宜刘紫英伉俪文化艺术馆等,用一己之力帮助和鼓励学生。“即使我们没办法捐资了,捐书仍然可以。有时资金不足,我们会把父亲收藏的字画也捐去给学校拍卖。”问及会否舍得,石汉基淡淡地说,“钱本就是身外之物,能够保证基本需要就可以了。”

在香港这个书香世家,记者更多看到的中华民族尊师重教、乐善好施的优良家风,是奉献、是付出。石汉基说:“弘扬文化、关心教育、热爱祖国、支持香港特区发展,努力促进两岸和平统一,这是我一生要走的路,也是我肩负的责任。”

孙少文

背靠祖国谋发展 寻根文化增自信

6月23日这一天,全国政协委员、SML集团掌门人孙少文全家出动,参加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万紫千红:香港新水彩》展览开幕式。展览在位于香港九龙观塘的一新美术馆举行,这间美术馆由孙少文的女儿孙燕华一手操办,旨在推动公众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和香港的多元文化,丰富香港人的文化生活。

“香港回归20周年,要坚定对‘一国两制’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首要是夯实文化自信。”热衷于中国传统的孙少文对国学大家钱穆的一句话印象深刻,“任何一国的国民,对其本国以往的历史,应抱有一种‘温情和敬意’。”“面对民族历史文化,香港万万不能丢了这份温情与敬意。”

走进孙少文的办公室,迎面是一幅张大千的山水画。从办公室的落地玻璃窗向外望去,香港这座城市所焕发出的活力和生机让孙少文充满敬意。

20年来,作为亲历者,孙少文见证了“一国两制”的伟大实践,亲眼目睹这一创举为香港所延续的稳定和繁荣。“香港与祖国,风雨同舟,命运相依;祖国的不断繁荣富强,势必为香港发展打开更美好的前景。”对于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话,作为企业家,孙少文深有体会。改革开放初期,他便回内地投资创业,香港回归之后更加大了在内地的投资,同时将目光投向海外。如今,SML集团已经成为全球三大品牌标签服务供应商之一,发展为业务遍及全球30多个国家的跨国企业。

“作为一个中国人,作为一个香港企业家,我是很自豪的。”背靠祖国,面向世界,让孙少文的企业获得了巨大成功,这是不少港资企业共同的发展之路。如今,在国家大力推进《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背景下,孙少文正谋划着将最新的科技引回来,推进东莞工厂进一步向高端智能制造业转型升级。“只有时刻将企业发展与国家政策紧密契合,才能搭上发展快车。”

重视金融贸易,让香港经济快速发展,然而,孙少文看到,香港在推动和弘扬文化上则略显不足。没有文化便没有根,于是,他开始积极参与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弘扬,十多年来不曾间断。在今年提交给全国政协的提案中,他建议要积极探索弘扬传统文化的多元、创新形式,将文化艺术项目推广延伸至相关学科的国际交流和研讨,在艺术、学术层面同步提升传播力和影响力,比如依托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项目,在香港设立故宫学国际研讨年会机制,在增强香港文化自信的同时,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第二,要重视培养青年人的文化自信。第三则是要重视中小学教育中的文化自信培养。

“香港作为海内外文化交流的平台,可以发挥自身优势,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孙少文说,在国家大力开展“一带一路”建设中,可以充分发挥香港多元文化润滑剂的作用,促进人文交流,实现民心相通。“民族盛衰看文化,社会兴旺看教育。德才兼备的年轻人,是城市发展的原动力。”在孙少文的影响下,女儿孙燕华留学后回到香港,投身公益文化事业。对于女儿的选择,孙少文感到非常欣慰,更大力支持。

背靠祖国才能发展,寻根文化才能更自信,这是香港回归20年带给孙少文最深的体验,他表示,将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让香港的明天更美好。

魏明德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更稳固

“香港真的是块宝地,希望香港以及香港的年轻人能看到回归20年取得的成绩,认清当前面临的良好机遇,发挥好自身优势。”接受采访时,全国政协委员、香港金融发展协会会长、香港德瑞集团主席魏明德刚从哈尔滨回来,风尘仆仆,又感慨良多。

作为庆祝香港回归2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不久前,身兼香港黑龙江经济合作促进会会长一职的魏明德,带领过百位香港工商界代表及香港青年代表来到黑龙江参加第四届中俄博览会,看到香港年轻人与祖国内地以及俄罗斯的青年畅快交流,无障碍沟通,魏明德无比开心。

有交流就有火花,有平台就有机会,这是魏明德多年在香港从事金融业的深刻体会。就在第二届中俄博览会上,在他牵头筹划下,德瑞集团与印尼方和哈尔滨电力集团签订了合作协议,要在印尼建设一项大型发电设施。“印尼方在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上缺少资金,祖国内地拥有高端技术,但缺乏项目,这正是香港这个超级联系人可以做的。”从英国剑桥留学后回到香港,魏明德开始进入金融业,在一家外资银行工作的他,深切体会到了香港优势,尤其是在香港回归后,背靠祖国的香港迎来了重大历史机遇。

魏明德回忆说,香港回归前,金融机构还是以港资为主。香港回归后,一些国际金融机构纷纷到香港成立分部,就是瞄准内地市场,也是看到香港“一国两制”的优势。如今,20年后,中资金融机构已经占据了香港市场。“现在,走在香港街道上,随处可见中资机构。”魏明德兴奋地说:“其实不是外资金融机构撤走了变少了,而是中资机构纷纷进军香港且发展迅速,外资相对占比下降了。”

作为全球最自由经济体,回归20年来,香港金融业获得了快速发展。在多次公开演讲中,魏明德常引用两组数据:

一是回归20年来,香港金融业生产总值平均增速是同期GDP的两倍。金融业在香港GDP中占比提升7个百分点,金融业成为拉动地区经济和就业增长的主要因素。为凝聚行业力量,魏明德牵头成立香港金融发展协会,创办金融行业国情班,加强业界了解国情与国家发展战略,更好帮助香港金融业在国家“十三五”规划和“一带一路”建设中寻找到位置与角色,把握未来机遇。

二是由于香港新上市企业及投资者多数来自内地,香港中资行迅速冒起。据统计,亚洲区(日本除外)新股承销排名中,2007年时只有中国银行一家中资行打入十大投行,短短十年间,至2016年的十大投行仅得两家美资行,其余8家均为内地投行。

金融业的持续发展,让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更加巩固,也让魏明德看到了机遇。他说,香港回归祖国后,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香港与内地的深入融合,尤其是2013年国家提出“一带一路”建设,香港金融业大有可为。于是,2014年,他放弃让不少人羡慕的瑞士银行董事总经理一职,创办了德瑞集团。

多年在香港从事金融业的经历,不仅让魏明德收获了专业经验,更积累了丰富资源。于是,他积极发挥优势,带领协助内地企业一同“走出去”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通过国际产能合作助推国内产业结构升级。目前,德瑞集团与以色列及马来西亚政府合作的创新科技、清洁能源项目都在顺利推进中。

“推进‘一带一路’,最重要的是了解当地的国情,例如,我们在印尼的一个项目,在收购土地时,当地原居民就提出要免费为他们建学校,那么就要找有国际视野的学校合作,香港就有这方面的优势。”魏明德说,无论是“一带一路”,还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挥好香港的桥梁作用,加强交流,让更多香港中小企业和香港年轻人参与其中,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才能更加巩固。

展望篇

梁亮胜

社团是爱国爱港重要力量

随着回归20年的日子越来越近,香港各种回归庆祝活动也陆续展开。6月25日,由香港客属社团总会主办的“水陆缤纷嘉年华”大型庆祝活动在香港大埔科学园举行,集竞技运动、娱乐、亲子与美食于一体的嘉年华活动,吸引了上万名香港市民前往。这是香港各界庆祝回归祖国20年活动的一角,也是香港社团强大影响力的生动写照。

活动现场,记者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客属社团总会主席梁亮胜。“20年前回归前夕,那时的香港颇有些人心动荡,社团要做的就是提振信心。”梁亮胜回忆说,“记得那天倾盆大雨,社团组织了香港数百万市民,冒雨走上街头,迎接解放军、中央驻港机构踏上香港土地。那天的场面非常感人,那种热情,是我人生最震撼的记忆之一。回归20年来,社团组织已经成为爱国爱港的重要力量,坚持用社团凝民心、聚民力,香港的未来一定越来越好。”

“香港是个社团社会。社团组织通过乡情、亲情、血缘和一些商业交往,将乡亲们连接起来,形成一种长期的友情。”梁亮胜说,在社团组织里,人们互相鼓励、互相支持,这样的连接很让人信任。“所以,在香港,很多政协委员都云集在社团组织里,传播正能量,为香港建设多出一分力。”

“别看我们现在搞活动,动辄吸引上万人参与,以前可不是这样的。”梁亮胜说,一些不了解社团组织的市民,很长一段时间都在观望。好在很多社团长期坚持,开展各式各样的活动,让市民看到社团丰富的活动与影响力,给香港社会发展带来的正能量,渐渐地他们也愿意加入其中。“比如香港广东社团总会,三年前不过是30万会员,而现在已经发展到350多个团体,拥有60多万会员。香港客属社团总会,也从成立之初的64个团体增至目前的73个团体。”

做社团工作,是要动脑筋的。梁亮胜介绍说,以前的客属社团成立之初,只考虑到广东人,所以叫“香港广东客属社团总会”,后来发现除了广东人,香港还有很多客家人。于是5年前,客属社团决定去掉“广东”二字,变成了现在的“香港客属社团总会”,成为香港所有客家人的组织。“做社团工作,就是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想办法让市民了解你、接纳你,让他们觉得加入进来非常愉快,这样社团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香港新一代年轻人对国家、对家乡缺少了解。父母让他们回家乡看看,他们不理会,反而是通过社团组织一帮年轻人,互相带动,他们就愿意回家乡了。”梁亮胜说,去年,他带队组织700余人回家乡广东梅州,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年轻人。“有些年轻人已经20岁了,不仅从没有回过梅州,有的甚至连深圳都没去过。”

通过与年轻人聊天、座谈,梁亮胜发现,家乡的亲情、风景、经济建设、城市面貌感染着他们,他们没想到家乡原来这么美好。行程结束后,他还组织每人写一篇小文章,或者用镜头记录下自认为最美的家乡,并在照片背后附上自己的感受。“类似‘寻找家乡故事’的活动,帮助香港青年认识家乡,效果非常好。香港客属社团总会每年都要搞几次,通过这样的活动,才能真正帮助香港年轻人增加对国家的认同感。”梁亮胜坚定地说。

王惠贞

青年是香港的未来

“我爱你春天蓬勃的秧苗,我爱你秋日金黄的硕果……”6月27日,香港文化中心音乐厅,4位香港青年歌唱家纵情高歌,与上海爱乐乐团同台献艺,美妙的音乐唱出了对香港回归20周年的祝福。

促成这样一场双剑合璧演出的,正是坐在台下、脸上挂着淡淡笑容的全国政协委员、香港中华总商会副会长、九龙社团联会理事长王惠贞。

“这是我们今年一项新的尝试,希望日后有更多内地与香港青年人在音乐艺术上的合作交流。”王惠贞开始做香港青年工作,始于2004年。彼时,她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委员。

“眼睛看到的才算知道了。”王惠贞真诚地说,香港青年多走进内地,多去看,才能认识国家。“用自己的眼睛去看,比别人讲多少都要好。”

带着这样的理念,她牵头的交流第一团启程了。“刚开始学生不好找,我们就组织委员中的第二代参加。没想到反响很热烈,广西共有14个市,我当初就计划一年做一个团,去一个地方,可以先做14年……”

眼看着,规划的“14年”已经到来,王惠贞的青年团,却不仅走出了广西,走进了广东、上海,更走向了世界。这其中,香港青年的内地实习计划和创业计划,影响尤为深远。

香港青年到内地交流,不能单以旅游的形式走马观花。

“做青年活动,不是浮云,而是要落地,深入基层。2011年前后,我们启动香港大学生内地实习计划,就是希望孩子们通过在内地实习交流,更深入地了解这里,积累工作经验。”为此,她争取到了与香港中直企业协会合办,将难得的国企实习工作机会提供给香港青年。“国企神秘的面纱在学生面前揭开,包括中国银行、中国人寿等,规范的制度化经营,令学生们眼前一亮。”

不仅如此,很多青年学习社工专业,还可以到上海大剧院、歌剧院、街道办等单位,有不可多得的锻炼机会。“尤为特别的是,内地老师不只是给他们工作,让他们真正有活儿干,到了周末,也带他们去了解真实的上海、广州。在企业实习,高管每周也要抽出时间给学生进行培训等。”王惠贞说。

上海闵行区统战部更加别出心裁,邀请香港青年做一天的上海市民。一个上海家庭接待一位香港青年,通过一天的深入交流,更了解当地的文化底蕴和生活习惯。

有实习有就业,更有创业。

“我们申请到了青年创业基金,通过网络报名的已有300多个,实际提交的设计方案也有160多个,但我们只能选出10个进行资助。在社团做会员,可以做得很广。做青年工作,却要做得深。若只是泛泛地传播,作用很不够。”王惠贞说。

王惠贞还为创业青年订制了一套学习方案。“我们邀请会计师、律师等专业人士进行培训,这些课程,不只是被选上的青年可以听,当初那些报名的青年人,都可以免费来上所有的课程。”王惠贞说,“给他们创业基金,是要让他们真正了解创业是怎么一回事,具备创业的技能。”

值得欣喜的是,现在参加过实习计划的学生,有一些留在了内地发展,更有的成为了国企中的骨干。还有几位创业青年,自己去了“一带一路”相关的20多个国家,由此在广州做了一个平台项目,未来商机无限。

“作为政协委员,港澳委员有着双重责任,既要推动内地长期发展,也要维护香港的利益。加强社团中的青少年工作,对于内地与香港的发展,都很有帮助。青年人是我们工作的方向,他们代表未来,值得我们更多的期待。”王惠贞说。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香港 内地 香港回归 政协委员 发展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