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深·观察深·观察
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 建设世界一流大湾区
广州日报讯(全媒体记者徐静)今日,广州日报数据和数字化研究院(GDI)正式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报告(2017)》(中文版)(以下简称《报告》),通过发明专利、PCT专利、施引专利、同族专利等4大评价指标,聚焦粤港澳大湾区11座城市的创新能力和创新协同能力,对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能力进行分析。《报告》认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应借鉴世界重要湾区的发展路径和经验,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能力现状,未来须进一步突破障碍,加大协同创新力度,打造新型合作平台,整合金融、科创、产业、人才和交通等资源,协同创新建设世界一流湾区。
《报告》分别用中、英文双语发布,今天发布的是中文版。《报告》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创新能力的专利作为衡量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能力的重要尺度,主要反映粤港澳大湾区11座城市的创新能力和创新协同能力,使用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原汤森路透知识产权与科技业务)专利数据库数据,聚焦发明专利、PCT专利、施引专利、同族专利等4大评价指标,通过统计分析,对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能力展开分析。
《报告》披露,2012年~2016年,粤港澳大湾区历年发明专利总量依次为61764件、71037件、103610件、155074件和193712件,逐年稳步递增,增幅分别达15.01%、45.85%、49.67%和24.92%。五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发明专利总量增幅达213.6%。
在创新机构行业上,《报告》以2014年~2016年近三年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发明专利总量为依据,按发明专利所属创新机构归类汇总,并匹配各机构所在具体行业,遴选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发明专利数在前50名的机构(澳门选取10个机构),组成510个创新机构样本。对样本所在行业分类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划分为21类。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高等院校也是城市创造能力的主要来源之一,在创新机构上统一设置为“高等院校”。
在510个样本中,创新机构所在行业最多的是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共有115个机构,占比22.55%;其次是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占比21.96%;再次是高等院校,占比8.04%。此方面以广州最为明显,其次是香港和深圳。排在第四和第五位的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广东作为“世界工厂”的制造业地位优势明显,以单独经济体计算,广东制造业规模排名位列世界第五位。数据显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机构行业分布上,制造业占比较大,510个入围创新机构中共有340个隶属制造业,占到入围创新机构的66.67%。
《报告》同时对旧金山湾区的专利数据进行统计,与粤港澳大湾区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在发明专利、PCT专利和DWPI专利数量上,粤港澳大湾区都超越旧金山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已成为全球创新新的热点湾区,并在信息科技、智能制造和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领域具备很好的基础,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发挥后发优势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领域。
《报告》认为,城市群不是区域内若干城市在一定空间范围的自然布局和简单组合,而是通过城市间的紧密联系和协同互动,促进城市间要素的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基础设施对接、产业关联配套、公共服务均等,从而充分发挥城市群的规模效应、集聚效应和协同效应。
《报告》认为,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全球最具经济活力的城市群之一,湾区11个城市各有优势,如广州的教育科研、深圳的高科技产业、东莞和佛山等周边城市的先进制造业、香港的金融和高端服务业、澳门的商务服务业,协同创新发展成为必然。借鉴世界重要湾区的发展路径和经验,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能力现状,未来粤港澳大湾区须进一步突破障碍,加大协同创新力度,打造新型合作平台,整合金融、科创、产业、人才和交通等资源,协同创新建设世界一流湾区,并在五个方面提出协同创新的具体建议:
制度协同,积极探索体制机制创新,打造新型合作平台为湾区协同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金融协同,发挥香港、深圳及广州等金融中心的作用,创新科技金融生态为湾区创业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科创协同,协同湾区城市强大科研和制造能力,助推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产业协同,利用湾区城市产业优势互补,实施创新驱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区域竞争力。
人才协同,创新人才合作机制,营造良好创业环境打造湾区“创新人才高地”。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创新 粤港澳 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