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记·工作记·工作

唐曙光:建设具全球影响力的大学科技城

2017年06月30日 15:07 | 作者:唐曙光 | 来源:湖南日报
分享到: 

作者:长沙市政府研究室党组书记、主任 唐曙光

世界上以产业而兴的城市有盛有衰,唯有以教育而兴的城市永不衰落。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城优势得天独厚,有基础、有条件成为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的示范区、排头兵,建设全国领先的自主创新策源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高端人才集聚高地、国家一流大学科技城,打造最靓的城市名片。

始终坚持科学前瞻的思维方法。建设大学科技城必须打破思维定势,科学谋划、高效推进。坚持系统思维。用整体、连续、开放的观点看待大学科技城建设,将其作为长沙和湖南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提升城市品质和创建国家中心城市的关键内容来抓。特别是湘江新区牵头抓总,应加强规划、指导、协调、融资和平台建设;坚持融合思维。推动大学城各相关主体不分彼此、发挥优势、高度融合,实现校区、景区、园区、城区“四位一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国乃至全球最美的大学城;坚持共赢思维。将大学科技城作为创新创业的共有平台,建立合作共创、校地一体成果转化机制,让相关各方共同参与大学城规划设计、产业布局和整治建设,并且都能从中受益;坚持创新思维。用创新的思维和改革的办法来解决问题、破除瓶颈,构建科教创新体系、文化创新体系、机制创新体系、服务创新体系,把教育优势变成科技和生产力优势。

着力实现大学与城市互生互长。建设大学科技城必须打破“围墙”,联动建设与发展。科学规划引领。用五大发展理念、国际视野谋划发展,推动多规合一。用“绣花功夫”深化大学城详规、产业和交通规划等,使其教育、科技、生活、产业和服务品质都有明显提升,让更多大学毕业生愿意留在长沙创新创业,让科技人才足不出大学城就能潜心科研、转化成果、舒心生活;打破“围墙壁垒”。协调大学内外的环境氛围,既打破物理上的围墙,也破除思想观念的围墙、行政级别的围墙、行业分割的围墙,深入推进共建共享;精准精细整治。实施品质提升工程,集中力量开展重要节点、重点区域整治,让高校师生和周边市民眼前一亮。要科学策划大学城业态,精准保留、引进、调整业态,精细到每一栋房子该不该拆、如何建如何改、功能定位怎么样;走内涵式发展道路。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进一步深化大学城内涵,杜绝外延式发展扩张。建立科学的管理运行机制和规模、效益、质量均衡发展的良好教育生态,重点打造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优势学科。

重点打造人才和创新“双高地”。建设大学科技城必须打造人才、创新“双高地”,让大学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集聚高端人才。放大国家级新区、自主创新示范区和高校聚集等平台叠加效应,集聚一流人才,特别是引进一批有国际视野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凝聚一批高水平的设计师、工程师和技师队伍,建设一批懂专业、懂经营、懂市场的管理人才队伍,打造引领科技进步的人才高地;推进创新创业。充分激发蕴藏在高校师生中的巨大创新创业潜能,统筹政府、高校、企业多方力量,创新体制机制,打造功能平台,携手共创共建。重点建设桃花岭科创服务区,打造成果中试孵化基地,加快产业导入,重点发展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文化创意产业,支持中南大学研发总部、湖南大学云智园、阜埠河路文化创意一条街、湖南师范大学二里半科创中心建设;转化科技成果。坚持政府搭平台、大学为主体、资本为纽带、市场化运作,建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地,形成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市场化交易平台为载体、专业化服务为支撑的转移转化新格局,支持科技成果就地转化,鼓励研发团队直接转化科技成果和技术转移。

切实强化大学科技城发展支撑。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学科技城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必须保持定力、久久为功。强化基础支撑。加快校区、景区综合整治,实施景区生态修复和城市设施修补、提质改造,打造大学科技城示范街区。分流过境交通,转移旅游交通,完善慢行体系,建设智慧交通。加快海绵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真正让大学科技城功能完备、脱胎换骨,让高校师生、周边居民生活更美好;强化金融支撑。采取PPP、城市和产业基金、引进社会投资等方式,为大学科技城建设提供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资本支持。支持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发起设立科技项目孵化风险投资机构,引进专业风险投资公司在科技城设立分支机构,与国际知名创投机构建立投融资合作机制,形成多元投入支持;强化制度支撑。建立适应大学科技城发展的制度生态,以制度创新实现创新资源、创新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营造公平、公正、开放的竞争环境,充分调动各类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共同唱响大学科技城建设的“大合唱”。

编辑:位林惠

关键词:大学 科技城 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