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沸点 沸点

许世友拒火化曾获中央特批 夫人安葬问题受关注

2017年07月05日 09:18 | 来源:财经网
分享到: 

原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上将的夫人田普同志,于2017年6月30日10时40分在北京去世,享年93岁。大白新闻注意到,32年前,许世友上将因病去世前,未曾到北京治疗。此外,由于他生前拒绝在中南海中央工作会议上传阅的一份火化《倡议书》上签名,1985年许世友上将去世后,经邓小平特批,于同年11月安葬于河南新县老家。

许世友上将夫人田普在京去世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九十三岁老八路、中共江苏省省委信访部原部长、原南京军区政治部干部部副部长、原工程兵某科研所副政委、原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上将的夫人田普同志,于2017年6月30日10:40在北京去世,享年93岁。

据悉,田阿姨生前及子女要求丧事从简,将于2017年7月6日上午9:30,在301医院西院告别厅举行老八路田普同志遗体告别仪式。田阿姨的子女、亲属,拟于7月7日在家中设立灵堂供弔悼、怀念田老。

老八路田普原名田明兰,1939年参加革命,年仅15岁的她,在八路军五支队(胶东五旅)离开胶东时毅然决然报名参加八路军,先在五支队被服厂当工人,后在宣传队工作。经过吴克华同志牵线搭桥,与时任胶东军区司令员的许世友相识、相爱。1943年在山东万弟大捷后,田普与许世友举行婚礼。

田普与许世友婚后相伴四十余年,育有7个子女(3男4女)。许世友生前曾感慨地说:“田普是我终身的忠实伴侣。”并声言来世还要做伴侣。

1drfretg5rge45.jpg

许世友去世后,田普曾在一篇文章里深情地回想道:“正是在抗日和平的烽烟中,我们相识了。记得我第一次在胶东五旅见到你时,对你还有些敬畏,但你那许多传奇般的英雄事迹却深深地激起了我。其后的几十年内,你成了我的严师诤友。”

大白新闻注意到,与妻子田普不同,1985年,许世友在南京辞世之前,并未到北京治疗。北京医疗条件那么好,许世友为何不去呢?原来,他十分清楚自己肝癌的凶险,他怕到了北京就回不了南京,更回不了他的新县老家。

孝子许世友拒绝在火葬志愿书上签名

许世友是解放军历史上一位传奇人物,生性刚烈,为人忠勇,是天生的军中悍将。他出身红四方面军,曾为张国焘、陈昌浩所器重,并不属于毛泽东的嫡系。但发生在1937年的延安“叛逃”事件却使毛许二人一夜之间成为生死之交。

许世友另一个广为人知的特点就是十分孝顺母亲。他14岁那年失去了父亲,当年家中的八个兄弟姊妹,只有许世友一个幸存了下来。许世友从小就十分孝顺母亲。在河南省新县许世友故居门前,有一条路被当地人称为“孝母路”,说的就是许世友三跪慈母的故事。

1959年,许世友母亲去世时,身任国防部副部长兼南京军区司令员的许世友在回乡送别母亲后,就在父母的墓地附近,为自己选好了未来长眠之地。

大白新闻注意到,就在三年前,1956年,一份火化《倡议书》在中南海的中央工作会议上传阅。包括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在内的各界知名人士,都欣然签字。

那么,许世友死后土葬的愿望是怎么实现的呢?

1956年4月,中央工作会议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举行。休息期间,毛泽东主席接过秘书送来的一份厚厚的报告。这是一份用正楷书法写的在全党倡导实行火葬的倡议书。

倡议书最后写道:“凡是赞成火葬办法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请在后面签名。凡是签了名的,就是表示自己死后一定要实行火葬。后死者必须保证先死者实行火葬的志愿。”

毛泽东主席看完后,迈着大步走到一张大写字台前,拿起一支狼毫,挥笔在倡议书上潇洒地签上“毛泽东”三个字。这时许多中央领导都围上来观看,站在毛泽东右边的朱德顺手接过笔签了名。往后接着签名的是彭德怀、康生、刘少奇、周恩来、彭真、董必武、邓小平、张子意、谭震林、杨尚昆、柯庆施、陶铸、李井泉……

五个月后,中国共产党在北京举行了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参加会议的党、政、军领导都踊跃在火葬倡议书上签了名。当时不在北京或没有参加会议的同志听到这个消息后,也纷纷打电话和写信向中央表明死后愿意实行火葬的态度。

但有一个人却没有在火葬志愿书上签名。他,就是刚刚被增选为中央候补委员的许世友将军。

邓小平同志为其签发了“特殊通行证”

会议期间,许世友将军十分认真地向毛泽东表示,自己死后不愿意火葬,坚决表示自己死后要土葬,要回到母亲跟前尽孝。当时,毛泽东既没有点头也没有摇头,而是一笑了之。

1985年,弹指一挥间,39年过去了,遥远的课题变成了现实中的难题。那年元旦刚过,身患肝癌的许世友知道自己来日不多,就让秘书给中共中央写报告,正式提出了土葬的要求。

他的理由很充分:自幼参加革命,报效生母不足。活着尽忠,死了尽孝,葬在老母坟边以尽孝道。报告呈交上去之后,许世友的病情也一天天恶化。每一次昏迷醒来,他都要问一句,报告回复了没有。可是,直至他闭眼时,也没有等到党中央的回复。

最后,出面解决难题的是邓小平。当邓小平同志接到中央顾问委员会转呈上来的关于许世友同志丧事安排报告(其中含“回故乡土葬”一款)时,很自然地想起当年毛泽东主席倡导火葬的情景。

对于这位老部下的去世,邓小平同志深感痛惜。同时,他也诧异于这么长时间过去了,在火葬问题上他怎么还不觉悟,还不开化,反而更加固执了呢?邓小平当然不会不知道,现在全国都在提倡火葬,不要说共产党员,就是普通公民也要实行火葬,何况许世友是身居高位的党和国家领导人。

如果同意,那如何向全党全国说明?不同意,那又太不近情理了,因为我们倡导的火葬是自愿的,而不是强迫火葬,何况死者生前一直没有在火葬倡议书上签过名。最后,他在许世友的那份申请土葬的报告上作了亲笔批示。

1985年10月26日上午,时任国家副主席的王震乘专机飞往南京,向许世友将军遗体告别。王震对当时在场的总政治部副主任郭林祥、南京军区司令员向守志、中顾委委员王平和陈再道等同志说:“昨天晚上,我去看望了邓小平同志。今天,我是受小平同志之托来向许世友遗体告别的。”

王震这样表达了邓小平对许世友的后事处理意见:“许世友同志是一位具有特殊性格、特殊经历、特殊贡献的特殊人物。许世友这次土葬,是毛泽东同志留下的、邓小平同志签发的特殊通行证,这是特殊的特殊!”

说到这里,王震拄着拐杖站起来,用手指指诸位将军们,幽默地说:“我们这批老骨头,再也甭想领到这种通行证喽!”

后人祭奠时留下的“茅台”排成长龙

1985年11月9日,许世友悄悄下葬河南新县老家,墓穴没有修饰,没有墓碑。1年后,因为络绎不绝的参观者反映,王震出面提议,由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杨尚昆和刚刚退居二线的徐向前以个人名义为许世友竖起了这块高高的花岗岩石碑。在许世友墓地的西南方40米处,是许世友父母合葬的墓穴。

许世友将军墓由南京军区修建,内空78.2平方米。墓区呈太师椅形,墓冢凸现地面部分呈圆穹状,高2米,直径4.2米,由9块扇形,1块圆形花岗岩砌成。墓前耸立着一通高3.12米,宽0.8米,厚0.25米的花岗岩墓碑。此墓碑由原国家主席杨尚昆和徐向前元帅以私人名义所立。碑文由著名书法家范曾题写,正面是苍劲的7个行楷大字:“许世友同志之墓”。

因此碑是杨尚昆、徐向前同志所树,故只能写“许世友同志之墓”,而不是“许世友将军之墓”。碑的背面为纵行书写的行楷小字,镌刻着许世友将军戎马一生的赫赫战功。

将军墓内,许世友将军棺木为棺椁双层。内棺为将军生前好友原广州军区司令员尤太忠上将从广西采伐的金丝楠木所制。棺内安放有100元钱、两支手枪和两瓶茅台酒。其寓意为“钱可买路、酒可壮胆、枪可打鬼”。

酒与许世友将军一生结下了不解之缘,而许将军一生也对茅台酒情有独钟。于是,后人祭奠时一般都在墓地周围洒上一瓶“茅台”,以示敬意。远远望去,祭奠时留下的“茅台”酒瓶排成了长龙,构成了一大奇观。

枪也是许将军的心爱之物。两支枪中一支为孟良崮战役中被击毙的号称国民党御林军74师师长、蒋介石的干儿子张灵甫生前所用,原放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博物馆,后经毛泽东批准,从军事博物馆内取出由许世友将军佩带。另一支手枪为法国前总统戴高乐将军所赠的白金礼品左轮手枪。许世友将军是中国倡导火葬以来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被党中央特批土葬的将军。

编辑:周佳佳

关键词:许世友拒火化 中央特批 夫人安葬问题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