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李斌: 爱国卫生运动创造了卫生与健康的“中国奇迹”

2017年07月06日 15:38 | 作者:张春莉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北京7月6日电(记者张春莉)“爱国卫生运动之所以能够取得伟大的成功,既是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集中体现,也是深刻把握卫生事业发展内在规律的必然结果。”7月5日,在世界卫生组织于北京授予中国政府“社会健康治理杰出典范奖”的活动上,国家卫生计生委主任、全国爱卫会副主任李斌认为,爱国卫生运动创造了卫生与健康的“中国奇迹”,其成功实践源于五个方面。

首先,坚持以人为本的卫生发展观。在医疗卫生工作中,群众既是服务的对象,也是维护和促进健康的主体。实践证明,只有通过充分的健康教育和社会动员,使得人人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真正树立“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意识,人人主动参与到环境改善、疾病预防和健康维护的活动中,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真正实现全民健康的共建共享;

其次,坚持预防为主的方法论。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预防为主是爱国卫生运动的精髓。通过坚持不懈地开展环境整治、除“四害”、改水改厕、健康宣传教育等工作,从源头上控制了疾病的发生流行,使得广大群众不得病、少得病,节约了患病后的大量医疗支出,从而以较低的成本实现了较高的健康绩效;

再次,坚持社会健康综合治理的系统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健康中国,既要靠医疗卫生服务的‘小处方’,更要靠社会整体联动的‘大处方’”。影响健康的因素复杂多样,单靠一个部门无法解决人民群众健康问题。通过各级爱卫会的统筹组织协调,我国建立了政府主导、跨部门协作、全社会参与的高效工作机制,通过卫生城镇创建等有效载体,形成了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从而真正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理念落到了实处,取得了实效;

第四,坚持立足中国国情。一方面,充分发挥我国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弘扬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将公共卫生与群众工作结合起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卫生方法。另一方面,根据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的实际情况,因陋就简,推广普及农村改厕、中医药等适宜技术,倡导养成清洁环境、“三减三健”等卫生健康的生活方式,深入家家户户开展体检、健康教育、传染病防治等工作,从而实现面向全民的健康促进;

第五,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65年来,爱国卫生运动顺应时代发展变化,不断拓展工作内涵,创新工作载体,丰富工作形式,完善工作机制,使爱国卫生运动始终焕发蓬勃生机和活力。近年来,在健康中国框架下,积极推进健康城市建设,探索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推进“健康细胞”建设、推广全民健康管理,逐步形成了健康城市建设的“中国模式”。

针对与会领导、专家、学者在发言中所肯定的“爱国卫生运动是人类卫生发展史上的一项伟大创举和成功实践。”的说法,李斌表示,65年来,通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中国有力改善了城乡环境卫生面貌,显著提升了群众文明卫生素质,在较短的时间里彻底消灭了天花等传染病,有效控制了寄生虫病、烈性传染病和地方病,极大地提高了全民健康水平,创造了卫生与健康的“中国奇迹”。

李斌说,爱国卫生运动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中国爱国卫生运动的实践,为国际公共卫生运动提供了经验和借鉴。1986在加拿大渥太华召开的健康促进大会和发表的《渥太华宪章》,其基本理念和工作方法与爱国卫生运动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国际健康城市运动在工作目标、组织形式、建设内涵等方面,也与中国卫生城市创建具有许多共同点。2016年,中国与世界卫生组织在上海共同举办了第九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召开了国际健康城市市长论坛,发表了《健康城市上海共识》,为共同推进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创造了国际合作的新平台。

“当前,中国正在全力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我们将紧紧围绕健康中国建设主题,守好用好爱国卫生运动这个‘传家宝’,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将爱国卫生运动作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有效载体,将爱卫会作为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组织形式,有力践行新时期爱国卫生运动方针,实施医疗卫生、体育健身、环境保护等综合治理,推动构建完善的社会健康管理和服务体系,解决好制约国民健康改善的全局性、根本性和长期性问题,实现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从注重‘治已病’向注重‘治未病’转变,以爱国卫生运动的创新发展,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目标的实现。”李斌强调。


编辑:周佳佳

关键词:李斌 爱国卫生运动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