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协协商政协协商

全国政协常委会议综述:把改革的活水引入田间地头

2017年07月10日 07:51 | 作者:谢靓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把改革的活水引入田间地头
——全国政协“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常委会议综述之五
人民政协网北京7月10日电(记者 谢靓)“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我国农业农村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这是今年一号文件开篇的一句话。文件强调,要把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

t01be22f0ea5b9605d5

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意味着农业农村形势已发生了深刻变化:在经历了连续十几年的稳定增长后,农业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阶段性的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因此,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成为必然选择。

这是“三农”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稳住农业农村发展这个“基本盘”,对稳定经济发展全局至关重要。

刚刚结束的全国政协“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常委会议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常委、委员们特别关注的话题之一。大家认为,改革涉及生产力调整,更涉及深刻的生产关系变革,必须把改革的活水引入田间地头,要从过去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

促进农业提质增效

种什么?怎么种?是农民每年最为关注的问题,这也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课题。

“过去只要‘吃饱’,现在要‘吃好’,而且要营养、安全。过去生产‘大路货’的方式已行不通了。”在小组讨论中,王国发委员用简单一句话,阐释了改革的要义。

改革的最基本要求,是要适应市场需求,优化产品结构,把提高农产品质量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对这一点,与会不少常委、委员都有共同的认识。

从“吃饱”转向“吃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的黑猪肉一斤卖到60元还供不应求,消费者对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需求难以满足。”黄康生常委认为,农业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农业生产要素供给不足,金融资本很难进入农业农村,农业科技转化难等等,都是农业难以提质增效的因素。他建议,解决农业科技推广和科研活动导向性不强、转化率低、投资不足等问题,加大绿色、有机、无公害优质农产品供给,促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

来自农业大省吉林的王国发委员,对农作物种植结构单一有深切体会。他说,吉林是玉米主产区,80%的玉米是普通种类,结构调整压力突出。他建议,依靠种植、养殖、加工各业联动,特别是重视发展粮食深加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当前,中央和国务院的文件提到要优化区域布局,制定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规划。孙淦常委在会上表示,加强规划很重要,现在一些省、市、县发展农产品都是凭经验凭感觉。“有的地方玉米多了,要压缩种植面积,不种玉米种什么?农民心里没底了。”他认为,加强规划应主要在粮食主产区做文章,各种农作物最适宜的产地布局在哪里,如何引进新的物种等等,都要按照中央国务院文件要求,尽快层层制定好农业产业布局规划。

磨长英常委对抓好优势产业布局也有自己的看法。她认为,要根据各地的气候、土壤特点、科学筛选和规划布局有地方特色优势产业,研究选定各地优势农产品品种,明确主体功能、主攻方向和发展目标。还要处理好各区域优势品种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发展方向,通过规划布局确定各地优势特色产业,并重点扶持做大做强。对此,何小平常委建议在有条件的粮食主产区,建设国家级绿色食品加工园区。

把握体制机制改革的着力点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根本途径在于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

我国粮食库存处于历史高位,与此同时,粮食进口却大量增长,国内外价格倒挂,这是一个令人困惑的现象。在其背后,是大宗农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对农民的补贴制度和粮食收储制度越来越难以适应农业发展的新需求。改革这样的体制机制,就要理顺政府和市场“两只手”关系。

政府要有为,还要有位。对于这一点,大家看法一致。

会上,杨维刚常委提出了粮食收储制度改革的建议,“粮食价格托市政策使粮价涨易降难,市场作用弱化,库存高企,原粮与产成品价格倒挂冲击下游粮食加工业,农民甚至对政策产生了过度依赖,种粮‘不看市场看政策’,生产和需求相脱节。”杨维刚说,现行国家粮食收储政策有时会陷入“提价扭曲市场,降价伤害农民”的尴尬境地。他建议,应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与保护农民利益并重,稳步推动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向“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补贴政策演进。陈绍军常委则认为,粮食去库存的同时,稳定产能也很重要,“粮食要有相应固定的库存,库存多少,三个月还是六个月?需要从成本方面进行充分评估,这关系到我们的粮食安全。”

谈及当前按土地承包面积测算的粮食直补政策,刘晓庄常委呼吁要“更加注重公平”。他举例说:有的人有地不种,补贴照拿不误,种好种坏一个样;有的土地转租撂荒、或者生产经营能力低下,补贴却一分不少。刘晓庄建议,逐步退出普惠制方法,按实际种粮面积、产量和质量进行补贴,鼓励农民种出更多更好的粮食。同时,补贴政策应向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业社会化合作组织等新型组织倾斜。此外,还要开辟灵活多样的补贴方法,将种粮补贴范围推广到优良品种种植培训等方面,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使补贴在调动种粮农民积极性方面发挥更好的作用。

还有一些常委、委员认为,推动农地适度规范流转也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李冬玉常委提出,当前农地流转中存在市场体系不完善、“非农化”和“非粮化”的倾向,建议完善流转的市场机制,建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构建流转平台。

让农民有活干有钱赚

“自2010年以来,我国农民的人均收入已经连续7年略快于城镇居民的增长速度,城乡居民的人均收入差距在缩小。”陈锡文常委大会发言中用颇为坚定的语气说:“一定要防止这一来之不易的局面发生逆转。”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不成功,不仅要看供给体系是否优化、效率是否提高,更要看是否有利于农民增收。供给体系优化,最终目的也是为了让城市消费者和农民实现双赢。因此,改革必须让农民有活干、有钱赚。

陈锡文在发言中说:“在新形势下,必须找到一条既能让农民自愿‘离土’、又能使农民有更充分就业机会的现实途径。这就要在农村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据他了解,有些地方在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过程中,存在简单模仿、形式单一、产品雷同等问题。陈锡文建议,加强规划引导,尤其要加强对乡村旅游、土特产品等市场供求关系的调研、分析和预测。同时,要在满足市场新需求上下工夫,“眼界一打开,市场就宽广”。他举例说:河南信阳市大力抓农村劳动力培训,从按企业需要定制培训输出,发展到为企业培训提供服务平台,在该市平桥区已有20多家企业利用该服务平台来当地招工培训。陈锡文认为,这充分证明,只有细分市场,创造新产业,才能形成新供给。

在广大农村地区,年轻一代绝大部分没有从事农业生产,也缺乏从事农业的意愿和技能。老龄化、女性多和文化素质偏低,已成为留乡务农劳动力的主要特征,这也严重影响了收入水平。徐玖平委员建议,建立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认定制度,并建立农业职业技能鉴定评价体系,同时加强职业教育培训,整合各种渠道培训资金资源,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统筹安排、产业带动的培训机制,让农民参与农业产业链延伸的增值收益。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过去12年,中国创造了世界农业的奇迹,委员们真切地希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让农民“钱袋子”真正鼓起来。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农业 改革 农民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