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讯息讯息

篆刻与散文的纸上因缘

——评《陆康印象》

2017年07月11日 14:28 | 作者:董少校 | 来源:美术报
分享到: 

《陆康印象》又是一本不容易定位的书。“印象”是个双关语,通常指外部人或事物给主体的心理留影,又可释读为印章的面目风格。翻览此书,总体感觉是一部陆康的印谱,卷首的胡建君同题长文如同序言,大致每件篆刻配以精短的释读,拓展欣赏的宽度;卷末有陆康后记,回顾学艺历程,感谢众友助成美事。留意到版权页署名“胡建君著”,这分明又是一部文学作品,以胡建君长篇记人散文及百则以印章为题的小品文为主体,陆康的篆刻作为点睛,互为映照。如此看来,《陆康印象》具有印谱与散文集两面属性,陆康的篆刻与胡建君的散文用奇妙的方式聚合在一起,带给读者艺术与文学的双重享受。

陆康是当代书法篆刻家、艺品高妙,性情圆融,受到作家、评论家青睐,留下诸多推介文字。胡建君撰《陆康印象》长达13000字,可为迄今最长的单篇陆康题材散文。此作分别从相识情缘、陆康早年历程、陆康寓所与收藏、编辑澹安文存、书法篆刻特色、探测内心世界六方面,层层递进,表现陆康的为艺与为人特点。在胡建君笔下,陆康对朋友重情义,慷慨大方,善于体贴照顾别人,是一位既受过传统家教、又见过西洋世面的上海老克勒,书法篆刻取法高古又才气横溢。胡建君诗化的文字表达中包含着活龙活现的交往事例和卓尔不凡的艺术识见,所以读者既感受到立体化的陆康形象,又在行文中品味到行云流水般的文字意蕴。正如陆康胞弟陆大同所说:“胡老师倾心之作,穿越时空,力透纸背。《千秋岁》更令人一声叫绝!”

给朋友寄上有参考价值的资料,每每提前到门口外迎候客人,年终宴请酒店的服务员吃饭,花十数小时为新纳的弟子书写示范字帖……一个个细节烘托出陆康性格中待人宽和、重情尚义的特点。胡建君对陆康用情至深,在她笔下陆康如同一位世外高人。见面一次即设宴招饮,赠上用心镌刻的鸟虫大印,已远人之常情;向未曾谋面的画家朋友送上两方印章,则近乎士林传奇。通常人们的交往要经历由生及熟的过程,有几分感情做几分事,然而这里一开始就进入高潮,相交甚契。这该是作者的一种叙事策略,可能淡写交往中的某些环节,比如曾做过有恩于陆康的事,或者本身是有才华的女子。通过留白,让读者自己去补足想象,在追求“合乎情理的解释”过程中,感受到陆康通达萧散的魅力。

101件陆康篆刻近作是《陆康印象》的一大看点。除了少量姓名印,大部分为寓意吉祥的闲章,内容涵盖古典诗文、佛语、生活哲理、自创佳句等。这些作品延续陆康近年篆刻温雅秀逸、不激不厉的风格特征,而在形式方面呈现新的个人面貌。一是善用纵向界格,把印文间隔为两三栏,印面空间相对均和一致,营造出妥帖的美感。如朱文“我心本怡然”、“平安喜乐”、白文“长乐永康”、“有容斋”等皆如此。二是将原本肆恣的大篆文字加以驯化,变得温柔含蓄,静如春水,现出与世无争的格调。朱文“鼓瑟同鸣”、“专气致柔”、白文“宽则得众”、“人患志之不立”都有这样的特点。三是借助文字的巧妙布置,在印面上引出画意。如“人不可以无学”中间二字构成亲吻或舞蹈般的聚合,“惜时”有种春光明媚好读书的意味。概言之,陆康的篆刻取法广泛,在传统风格基础上留下自己的影子。他借鉴封泥,线条与边框适当粘连,依然清秀而不混沌;部分白文印中有徐三庚的影子,线条同向并行,但又毫无过分盘曲、矫揉造作之病。至于他的元朱文印、白文玉印、鸟虫篆印也各呈精彩。在这个意义上,《陆康印象》是一部带有阶段性小结性质的印谱,显示出七旬陆康过硬的创作实力,不仅好看,而且耐咀嚼,可以带给专业篆刻者以有益的启发。

在每件陆康闲章之后,胡建君分别撰文赏析,阐释词句来历,抒发由印而生的感悟。这些文字短小而蕴藉,如同一首首小诗,引领读者在赏印品文中进入诗意的世界。

胡建君与陆康同供职于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亦师亦友,共事之前已有默契的合作。2013年《岁岁寿》出版,陆康的篆刻与胡建君的文房白描和文字相得益彰,共同烘托出福寿喜乐的吉祥主题。此书比手掌略大,图文疏朗,别具空灵之妙,既是图书也是随手笔记本。次年二人再次共同出版《接福》,吉祥喜庆,小巧别致,令人开卷欢喜,可作新年伴手礼。相识不久陆康曾说:“祖公(陆澹安)倘健在,定喜纳你为女弟子。”推重胡建君才情,将其抬高一个辈分,至少也是引为同道知己。

且不说陆康奉赠的“海上君宁”、“爰爰”诸多佳印或胡建君精构的《八声甘州》、《千秋岁》词,《陆康印象》一书本身即是二人情意的再次见证,高山流水,曲尽其妙。正如她在篇末《千秋岁》一词中所写:“红尘外,天涯契阔人长久。”因为胡建君写了长文,容量太大难以在杂志登载,所以陆康拿出篆刻新作授权她出一本书;而胡建君知恩必报,为篆刻配备赏读文字,请知名装帧师设计图版,改校书稿20多遍,把《陆康印象》做成一件精致典雅的艺术品。散文与篆刻在纸上联袂,文学与艺术韵趣相得益彰,陆康与胡建君亦师亦友的情缘也因这本书而得以凝聚和纪念。


编辑:杨岚

关键词:篆刻与散文的纸上因缘 篆刻与散文 纸上因缘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