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香港都市夹缝中的艺术村

2017年07月13日 14:59 | 作者:黎诺瑶 |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分享到: 

一个大城市,若容不下文化创意的发展空间,那也只是一个没有灵魂、没有生命力的空间。

2002年,北京有了798艺术区,其所在地原为北京第三无线电器材厂,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工厂逐渐衰落,由于租金低廉,工厂吸引了来自北京周边和省外诸多艺术家,逐渐形成了一个远近闻名的艺术群落。

这种旧建筑活化的文创区,近十年间在人称“文化沙漠”的香港里亦日渐发展蓬勃起来。完成历史使命的古建筑、政府物业、工厂大厦,为创作场地及艺术聚落的形成提供了新的可能。

艺术工作者在牛棚艺术村 

图片来源《苹果日报》

老工厦变身艺术工作室聚落

随着香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制造业黄金时期过去,工业北移,原先企业留下的大批工厦空置无人认领。自2000年开始,不少在港定居发展的文化创意工作者纷纷进驻工厂大厦设立工作室,以文化产业“活化”老去的工厦。

位于香港新界火炭工厦的艺术工作室聚落,是香港工厂大厦创意空间的典型代表。2001年,一班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毕业生看准火炭工厦租金低廉,在该地设立艺术工作室创作,并呼朋唤友,决心实现一个成立艺术村的梦想。自此火炭工厦开设的艺术工作室越来越多,逐渐形成香港艺术圈人所共知的艺术社区——“伙炭”,意谓在火炭工厂大厦内聚集, 对艺术充满热诚的一伙人。

2003年起,火炭工厦多个工作室自发联手举办开放活动,向外界公众介绍其创作及“伙炭”的概念,让公众人士按图索骥,交流创作心得和经验。参与的艺术家来自不同背景,作品包括绘画、雕塑、 陶瓷、混合媒介、版画、摄影及录像等。此后,经过十多年间不间断地举办,这称为“伙炭艺术工作室开放计划”的活动逐渐为人认识,现已成为每年一度的香港本地艺术界盛事

编辑:杨岚

1 2

关键词:香港都市夹缝中的艺术村 夹缝中的艺术村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