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资讯收藏资讯

珍珠粒粒千古情

2017年07月13日 18:13 | 作者:安京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珍珠管理

我国自唐代就开始对珍珠采集进行管理。唐代刘恂在《岭表录异》中记载:在廉州近海中有洲岛,岛上有大池。因为要向皇帝贡奉珍珠,太守每年都要亲自监督珠户下池采珠。珠池在海上,池底是与大海相通的,池水深不可测。采出的珍珠一般如豌豆大小,像弹丸大小的也时有所得;而直径1寸、光彩夺目的珍珠则极难遇到。沿海居民常取出小蚌中的蚌肉,用竹篾串起来晒干,叫作“珠母”。容桂地方的人将“珠母”烧烤后用来下酒。在蚌肉中也可以见到像粟粒大小的细珠,因而判定珍珠都是蚌中“胎”生的。刘恂的这些记载反映了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

自古以来,从事这项艰险工作的主要是蜑民。蜑又写作但、蛋、蜒等,是我国南方少数民族中的一支。在汉代书籍《淮南子》中就有指使蜑民吹竽的记述。《隋书·南蛮传》记述了蜑民与华人、儴、俚、僚等兄弟民族杂处共居的情形。东晋著作《华阳国志》也记录了“蜑”与濮、苴、共、奴、儴、夷等西南各民族共同生活的情况。

在技术落后的古代,潜入海中采珠是十分艰险的事。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记载:采珠的蜑民潜入海中,捞取大蚌,剖蚌取珠。下海时,要携带一个系有长绳的竹篮。蜑民潜入水中,捡拾到蚌即将其放入篮内,然后摇动绳子,让驾舟的人把装满蚌的篮子拽上海面。潜水的人也迅速上浮,回到船上。假如人在水下不幸遇到恶鱼,船上的人就会看到一缕血水涌上海面。人们悲恸哭号,知道采珠人已葬身鱼腹了。也有的人看到恶鱼后迅速逃离,只伤了胳膊,或伤了腿。海中最凶残的恶鱼是“刺沙”,又称之为虎鱼。蜑民采珠最忌讳的是碰上虎鱼。由于官府残酷压榨盘剥采珠人,因而采珠人想尽办法进行反抗。万震在《南州异物志》中记载:合浦的采珠人十几岁就下海采珠。官府禁止民间采珠,采珠人就潜入水中,蹲在水底,把蚌剖开,取出好珠吞到腹中,再浮出水面。

《岭外代答》记载:蜑民把船当作居室,把水看作陆地,在江海上生息繁衍。钦州地方有3种蜑民:一是“鱼蜑”,以捕鱼为生,善于举网垂纶;二是“蚝蜑”,善于潜入海中采集蚝贝;三是“木蜑”,善于伐木取材。蜑民生活非常艰苦,衣服“鹑结”,得到一捧米,妻子儿女一起分食。一家人生活在船上,子女很多,有的多达十几个。母亲用布帛把幼子束缚在背上,摇桨自如。小孩能匍匐爬行了,就用长绳一头绑住孩子,另一头捆在木桩上。有时孩子掉到水里了,就拉绳把他拽上来。小孩子就在船的篷脊上学走路。孩子能走路了,也就会凫水而在水中出没了。船靠岸,孩子们就在沙滩上嬉戏。小孩冬夏身上都不穿衣服。蜑民有自己的社会组织,有自己的传统,也有自己生活的“边界”。

据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记载:从事珍珠捕捞的主要是“乌蜑”或“乌蜑户”。他们腰悬绳索,潜入海中很久才取到珍珠。然后摇撼绳索,由舟人拽出水面。葬身于蛟龙之腹的人比比皆是。到了明代永乐年间,人们开始改进采蚌的技术。陆谷在《菽圃杂记》中记述说:明永乐年,开始尝试用铁耙取蚌,但所得尚少。最后得到了“今法”,即做一种特殊的沉网,用木材制成底口,两角用石头做坠物,上边用麻绳做一个大兜,像个兜囊的形状,用绳子把大兜拴在船的两侧,让网兜张开,沿海底潜行。当船鼓动风帆乘风而行时,海底的蚌纷纷落入兜囊中。兜囊沉重了,说明蚌已经装满了。这种采蚌技术的运用,使葬身鱼腹的采珠人减少了,也促进了采珠业的发展。

珍珠采集上来之后,要进行分类筛选。宋代李石的《续博物志》中记载:珍珠被分为九品。寸五分以上至寸八九分的为“大品”。有光彩,一边有小平面,像个“覆釜”的叫“珰珠”;次于珰珠的叫“走珠”;次于走珠的叫滑珠;次于滑珠的叫“磊螺珠”;次于磊螺珠的叫“官雨珠”;次于官雨珠的叫“税珠”;次于税珠的叫“葱珠”。

根据《广东通志》记载,珍珠的年产量是很大的。例如在明代,成化十二年(1476年),采珠28000两;正德九年(1514年),采珠14000余两;嘉靖九年(1530年),采珠5390两;嘉靖十二年(1533年),采珠11320两;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采珠400两。

对于采珠人来说,珍珠并不意味着财富。商人往往采用欺诈手段,对采珠人巧取豪夺。据《岭外代答》记载,有的年份,自然条件适宜蚌的生长,珍珠产量增加,被称为“熟年”。但熟年珠价不抵“耗年”的十之一二。在熟年,蜑民冒死采集的珍珠被奸商用一升酒、一斗粟就换去一两乃至数两。经过中间商分出等级,在城中或转至京都售卖,价格成倍增长。商人都发了财,成为巨富。管理采珠的官吏大多中饱私囊。虽然州名叫廉州,但当地官吏并不清廉,而是贪污成风。

我国古代产珠的地方不只合浦一地,遂溪、东莞也产珠。据《遂溪县志》记载,在遂溪县西南150里的海中有“时乐池”,盛产珍珠。宋、明两朝都在这里设置了管理采珠的机构。在东莞珠江口外、东莞到香港一带海中有“媚珠池”。总之,我国是珍珠采捞历史悠久的国家。晶莹的珍珠不仅蕴含了珍贵的物质价值,也蕴含了珍贵的文化价值。

(作者系中国社科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本文选自社科文献出版社《海疆开发史话》)


编辑:杨岚

01 02

关键词:珍珠粒粒千古情 珍珠粒粒 千古情 珍珠收藏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