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脱贫攻坚关键要破解“精神贫困”

2017年07月14日 15:20 | 作者:刘元华 | 来源:红网
分享到: 

脱贫是谁的事?是贫困户的事,是政府的事,是全社会的事,但归根结底,还是贫困户自己的事。然而半月谈记者最近在多个贫困县调研了解到,随着越来越多的贫困户脱贫摘帽,脱贫攻坚开始进入“深水区”,部分贫困户精神贫困问题日益凸显,“我要脱贫”异化为“要我脱贫”,脱贫主动性、主体性不强,成为脱贫攻坚的硬骨头。(7月12日 新华网)

近几年,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都聚力民生改善、狠啃脱贫“硬骨头”,“全球脱贫成果九成属中国”。然而在脱贫攻坚的路上,却也难免有不和谐的杂音,部分贫困群众脱贫的内生力不足、“精神贫困问题日益凸显”。

贫困不可怕,可怕的是人穷志短、消极无为。据媒体报道,有贫困户宁愿窝在山旮旯、也不外出务工,有的贫困户愿意养牛、却向扶贫干部要饲料和工钱,有贫困户把扶贫羊宰来吃掉,也有贫困户“给钱我才干”、甚至“给钱我也不干”……

有得过且过之心、无奋发脱贫之志,这样的贫困户不仅在物质上贫困,在精神上也贫穷。他们把“苦熬”当常态、一味“坐等花开”,对改变现状不急切、不上心,把自己当成脱贫攻坚的局外人。长此以往,纵然扶贫政策再好、扶贫干部再拼命,脱贫成效恐怕也相当有限。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有的贫困群众何以陷入精神贫穷呢?一是贫困程度深、致富能力弱,习惯于在贫穷中熬日子;二是因为政策执行出了偏差、扶贫成了给钱、送粮、发救济,助长了“等靠要”的思想;三是瞎指挥、急功近利的“扶贫秀”,冷了群众的热心肠。

脱贫攻坚见成效,不仅要解决“物质贫困”,更要破解“精神贫困”。对此,党和政府要打好组合拳。一方面正观念、富“脑袋”,强化教育引导、树立正面典型,涵养脱贫光荣的风气,提振群众自主脱贫的精气神;二是出实招、富“口袋”。因地制宜、因户施策,输血与造血并举、扶贫与扶智并重,以实干彰显真心、用成效激励群众,充分激发出脱贫的内生动力。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脱贫 攻坚 贫困户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