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大学生支教须防自娱自嗨

2017年07月24日 14:45 | 作者:缪迅 | 来源:东方网
分享到: 

随着全国各地的高校开始放暑假,不少大学生选择了暑假参加短期支教活动,去贫困农村和当地的孩子们零距离接触,在回馈社会的同时提高自己对于社会的了解。

但不少大学生可能并不了解的是:这种暑假赴农村短期支教?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社会上实际上一直是争议不断的。

最近多家中央媒体爆出的陕西数百名大学生支教遭遇一场骗局,主办方开的实际上是收费辅导班的事件,又让这个话题进入了大家的视野。

支教,很多年来一直是寒暑假期间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重头戏。应该肯定,支教活动开展至今,确实培养了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吃苦耐劳的毅力,支教大学生为偏远山区的孩子们带去了先进的理念和知识,增强了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同时,在支教的日子里,通过走进农村,他们对国情、社情有了一些实地了解与亲身体悟。

随着志愿者服务概念的深入人心,大学生支教业已成为一种流行方式、一种校园文化。然而,在被青年学子的热情感动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大学生短期支教的效果往往只是“看上去很美”,实际效果并不怎么样。前几年,网上一篇《叔叔阿姨,我们不希望你们来支教》的热帖,引发了大学生乃至社会各方对支教活动的反思:一些支教大学生居高临下的同情和施舍,是不是乡村孩子们需要和期盼的呢?

当下大学生支教,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舍近求远,投入成本之大令高校难以承受。

近年来,很多高校大学生支教活动都不在学校所在地或邻近地区开展,而是到远隔千里之外的地区开展。这样一来,投入的费用就直线上升。比如,沪上很多大学生志愿者暑期支教,不去市郊或长三角地区,而是首选“新西兰”,即新疆、西藏和甘肃等边远省区,似乎去支教的地方越远越好。越远,支教的意义和作用就越显著,支教的贡献就越大,全然不顾为此学校所投入的各项成本势必也随之飞涨。

大学生支教,本应是一项低成本、低投入,但能得到较高社会效益的公益性行动,非要花上一笔“巨资”才可支教,非要舍近求远地到边远省区支教,这样的支教,是否可以持之以恒,恐怕要打上一个问号。

二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不少大学生支教队坐火车、乘汽车,千里迢迢、一路奔波到支教地后,便拿起课本,当起了小老师。然而,任何一件事想要做好,光有满腔热忱是不够的,做志愿者也不例外。缺乏实际准备和教学本领的支教者,支教效果往往要大打折扣。事实上,很多支教大学生并没有理性地去看待支教这件事,单纯以为,只要有爱心、肯吃苦就可以。其实呢,老师并不是那么容易当的,即使是当一两个星期的临时乡村教师,也很不容易。哪怕是科班出身的师范类学生,面对真正的课堂与教学,毫无经验的他们同样也会感到受挫。还有一些支教大学生,其实并未做过一番准备工作,也没有下过什么工夫,到了支教点后,他们只是陪孩子玩,买点东西给他们,走的时候再拉着孩子们拍几张照片。这样的支教活动,效果无疑令人起疑。

三是动机不纯。起初加入到支教活动中来的大学生,大多出于一片爱心。可是,随着活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支持,参与者的心态也变得复杂起来。功利性变强、服务性变弱就是其中一个表现。

一些支教的大学生实事没干几件,给当地乡村的村民或孩子们所在的学校带来的麻烦和困扰却不少。有的同学参加支教,纯粹是为了评优争先或给自己的在校表现“加分”。还有的支教大学生,支教期间2/3的时间不是用在上课等帮扶工作上,而是或者东游西逛,把支教之行变成一次相当快意的旅行;或者不太尊重当地村民和当地风俗,让老乡们反感。这样的“伪志愿者”,往往影响甚至辱没了怀有热忱之心的支教大学生的名誉。无怪乎网上会有这样的声音:“如果不是真的,纯粹地想为孩子们做点什么,就别来打扰他们!不要让你们伪善的好心,让我们的真诚和善意也变得一钱不值!”

正是因为这种动机不纯的团队及个人,造成了现在很多乡村学校不愿意接受志愿者,使得支教行为陷入“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僵局中。

笔者认为,每个大学生在真正参与支教活动时,一定要想好:我要去做什么?我能够做什么?我可以给别人和自己带来什么?只有有准备的行动而不是盲目跟风,才能让美好的事情真正变得有意义。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支教 大学生 活动 教,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