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悦·生活悦·生活

余辉:给碎片化的古代艺术史作拼图

2017年07月25日 11:21 | 作者:韩雪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彩C2017-07-25zx801_P_1_781_830_1339_1577

余辉简介 第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历任故宫博物院书画部主任、研究室主任等。

彩C2017-07-25zx801_P_1_74_2530_688_2902

余辉推着自行车在故宫博物院行走。 本报记者 齐波 摄

提要:余辉一直忘不了少年选择爱好绘画时,身为军人的父母对他说过的一番话:“爱好你可以自己选择,但为国家服务的目标不能变。”这个初心让余辉至今依然保有一份不变的天真,“心中有理想者,不会急功近利抄近道,不会被蝇头小利所干扰,有相伴寂寞的勇气,才能弄清楚追求的到底是什么,才有真正的自信心。”其实,他的寂寞里并不孤独:“古画里,有我最爱的精神世界。”

每天清晨7点,余辉从家出发,踏上捷安特,从神武门进入故宫博物院,沿朱红宫墙、青石砖地骑行一阵儿,至西北角楼底下的一座小院前停下。这座门口挂着“故宫研究院”牌子的木质结构小院,以前曾是故宫的城隍庙,如今是余辉办公的所在地。逼仄狭小的办公室里,他常常一待就是10个小时。在别人看来,余辉走了一条寂寞之道。在余辉眼里,每天孜孜不倦赶赴的,是一场场精神盛宴。

为一事而来

语速总是平缓的,即使被打断,等人讲完,他继续从打断处讲述,无抱怨。余辉身上这种平和、坚定的力量,宛若潺潺不断的溪流,冲刷着岁月坚石的锋利。

革命理想主义的特质在余辉身上也有所体现。“人到这个世界上来,为一事而来,为一事而去。”余辉选择到故宫,是为了古代绘画。1990年,从中央美院研究生毕业后,余辉进入故宫从事文物鉴定与研究,至今已有27年。

文物价值连城,研究者却并不追求富贵,“故宫提供的工资待遇,只要不过奢侈的生活,那都是够的。”见多了文物背后几个世纪的悲喜故事,说到财富,余辉神情淡泊。故宫馆藏的历代珍品上百万件,财富的主人几易其主,不知所踪。“其实,知识才是真正的财富,不仅可以相伴一生,拥有的幸福感也可以与人分享。”余辉乐于称颂的道,与文物研究有关。

多年前在欧洲一家博物馆的修复室里,余辉看到,一些藏品经中国技师之手,修复得完好如初。但细细查看后,他不得不皱眉吐露实言:这些修复的藏品里,有的是赝品。连三级品都算不上的赝品修复花费了技师大量的时间,真迹却“躺”在库房里,真是莫大的讽刺。“文物破损了,运用理化知识,可以修补恢复,这是物质层面的保护。”在余辉看来,文物鉴定与研究是关乎文物的精神保护,涉及文物的真伪和内容阐释,应先于物质保护。

居住过明、清两代24位皇帝的故宫,于1925年成立故宫博物院,保管着明清时代遗留下来的旧藏珍宝,还通过国家调拨、社会征集和私人捐赠等方式,形成了书画、器物、古籍档案等文物种类。上世纪80年代左右,徐邦达、启功、朱家溍等老一辈书画鉴定家完成了对故宫博物院馆藏文物的鉴定分级。等到1990年余辉进入故宫陈列部工作时,古代绘画的真伪鉴定工作基本完成了。

余辉到故宫头十几年的工作,就是从事书画展览工作,经常性的事务是选展品、写说明。在过手了大量的文物后,年轻的学者慢慢发现:文物虽然定级了,但许多作品的特别是宋元绘画的内容及作者本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创作动机并不清晰。研究文物精神内涵的愿望,驱动着31岁的余辉立志踏上对古画“知其所以然”的探究之道。

余辉最初的志向是从事绘画创作。老师的一句话,让他改变了职业轨迹。1983年夏,即将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毕业的余辉去拜见徐悲鸿的弟子杨建侯教授。“不要成为画匠!”老先生的忠告反而引起余辉的好奇:“画家与画匠的根本区别在哪儿?”老先生沉思了一下:“在于懂不懂艺术史。”

其后4年,余辉像要解除咒语一般,把自己“埋”入故纸堆里,遍读了当时跟绘画史有关的研究文章和专著。“越看越觉得里面大有探索空间。”这时,他不得不把绘画创作放到一边,考取中央美院美术史系,师从薄松年先生。“因为是‘半路出家’,一进校,其他研究生同学已经进入专题研究了,导师要求我和小十岁的本科生同堂听课、考试……”30年后再谈起当初的“窝囊”经历,余辉深深感谢:“多亏了那时被逼着打下的基础。”

坐在自己陈设简单的办公室里,余辉边用暖水瓶给茶杯里续水,边在氤氲的热气里回忆起青年往事:“我下决心来故宫,走入文物研究行业,跟启功先生有关。”

编辑:位林惠

1 2 3 4

关键词:余辉 文物 绘画 研究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