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秀·风采秀·风采

曹兵:与航天发射的百次之约

2017年07月25日 13:58 | 作者:吕道凯 严伟 | 来源:北京日报
分享到: 

1121373032_15009380351231n

曹兵在测试加注管道相关数值。

1121373032_15009380352171n

曹兵与家人在一起。

1121373032_15009380352481n

曹兵在组织穿戴防护服训练。

2017年7月5日,“中星9A”卫星成功定轨的消息传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火箭燃料加注高级技师曹兵倍感欣慰和感动。尽管历经“发射失利”的波折,这颗“星坚强”最终还是入了轨,曹兵和大家的辛苦与付出总算“有个交代”。

这是他执行的第101次航天发射任务,也是西昌发射场的第104次航天发射。除了发射场建设之初的前3次发射他没有参加,此后的每一次任务,他都没有落下。

在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发射也不过才250次。掐指算来,仅曹兵个人参与执行的任务数量,就占到了中国航天发射的40%左右。“对于一个普通的航天工作者而言,能在职业生涯内完成百次发射,这在中国也没有几个!”这个不善言辞、习惯用行动来表达情感的航天人,由衷地发出感慨。

今年初起,“退休”这个字眼已在不觉间写进了他的日程。为赴这场百次之约,曹兵付出了半辈子的努力。在退休之年邂逅百次发射,这个见证着中国航天辉煌的航天人,正在画加注职业生涯的圆满句号。

1. 燃料加注,像刀尖上跳舞

至今曹兵仍然清楚地记得,1987年他刚刚参加工作,从江苏如东坐汽车到南京,再从浦镇火车站出发,坐上三天三夜的绿皮火车,在成都转车南下,穿过数不清的涵洞,绕过层峦叠嶂的高山,一路起伏颠簸,摇摇晃晃地扎进了大凉山一个叫“菠萝沟”的狭长山谷里。

当时只有19岁的曹兵从没有离开过老家,在他想象中,自己要去的发射场应该是个高科技单位,技术先进、条件一流。可是,眼看着车子越走越远,越远越荒凉。偌大的发射场只有一个孤零零的塔架,工作的机房远没有想象中的高大上,生活的地方也是简陋不堪,巨大的心理落差和强烈的思乡情结交织在一起,把他心底的美好期许击得粉碎。

他的心中画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这里的条件如此艰苦,自己能不能坚持下来?究竟能坚持多久?当得知自己从事的工作是给火箭加注燃料时,这个问号瞬间变成了感叹号。而当了解到燃料对人体有损伤时,感叹号顿时还原成了更大的问号。他的心思在起起伏伏中飘忽不定。

正如曹兵所担心的,他所在的加注系统,主要为火箭加注四氧化二氮燃料,这是一种具有强腐蚀性的氧化剂燃料,一旦吸入,会对人体呼吸系统产生损伤。搞燃料加注,就像“与魔鬼打交道”,就像“在刀尖上跳舞”。

后来,随着对加注系统的深入了解,心中的疑虑逐渐散去,他开始喜欢上了这些看起来“并不友好”、其实“很好控制”的加注设备。

在同批入职的新人里,曹兵精干而又灵光。虽然他当时只有初中学历,但已经是加注岗位为数不多的“高学历”。他经常身着厚重的防护服,看起来像电影《生化危机》里人物的样子,穿梭在燃料洞库和加注间里,有时站在一旁看熟手操作设备,有不懂的地方就向专业人员请教;业余时间学习原理方法,自己动手摸阀门按钮。用“看”、“问”、“学”、“摸”四个字,就可以概括他第一次担任加注控制台操作手前的技术准备。他像极了一张白纸,任由航天之笔肆意地书写和图画。

那是1990年2月,他首次担任“东方红二号甲”加注控制台主操作手。第一次走上如此重要的技术岗位,他既紧张又兴奋,为了这一刻,他足足准备了3年。他清晰记得,自己精神高度紧张、精力高度集中,非常用力地想把这次加注做到极致完美。尽管按下按钮的动作已经练习了上百遍,当右手大拇指触碰到按钮的瞬间,他的手还是微微颤抖了一下,手心里全是汗。在完成第一个加注动作后,他把手在膝盖上擦了又擦,生怕手湿影响了加注。随着指挥员陆续发出口令,他也渐入佳境,几百项操作下来,整个过程没有出现任何“毛刺儿”。当广播里传来“加注完成”的口令时,他的身后响起雷鸣般的掌声,这其中有鼓励,有赞许,也有期待。

两天后,火箭准时点火发射。当喷涌而出的橘黄色火焰,托举着乳白色的火箭直刺苍穹,他的心跟着地面的震动一起颤抖。这一刻,他是得意与满足的,是他亲手把火箭送上了天。直到今天,每当看到火箭点火发射、缓缓升空,他都抑制不住内心的感动与冲腾,这种充实和满足的感觉从未改变。

初次亮相,就首战告捷。就这样,一次、两次、三次……随着次数的叠加,他也逐渐从主操作手,成长为加注系统的指挥员。他用30年没换过技术岗位的无声坚守,生生地把“传说”写成了“传奇”。

2. 胆大心细,诠释万无一失

心细,是曹兵给人的第一印象。他事无巨细,自有一副“男子汉干绣花活”的恬淡与细腻。同事们亲切地称呼他“曹工”,这不仅是大家对他精湛技术的尊重,更是对他30年如一日与燃料为伍的勇气的钦佩与崇敬。

他的一举一动都流露出航天人的严谨与细致。与笔者交谈中,他一时想不起来具体是哪一年进行了加注系统的大改造,便打电话叫来了徒弟,把压箱底的《机房工作日志》和《设备使用管理档案》搬了出来,在一堆半人高的资料里挨个儿翻阅,查找具体时间。

这堆档案里,最早的记录可以追溯到1991年1月,最新的记录填写到了采访的上一周,90%以上的记录人都是曹兵。有的老旧日志缺了封皮,有的书页泛黄,甚至有的字迹已经模糊,可透过密密麻麻、工工整整的小字,仍能看出记录人的认真和用心。自从到这个岗位以来,他就坚持作技术记录,连着记了20多年,这种敬业精神和专注程度着实让人惊叹。

“别看这些日志和档案毫不起眼,上面记录的可都是宝贵的经验。”一番努力下,曹兵终于找到了加注设备大改造的准确时间。

正是在2004年3月,发射场为进一步提升综合测发能力,对加注设备进行了升级改造。新改的加注设备自动化程度更高,燃料加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更强,同时对操作手的要求也随之提高。

已经对老加注系统了然于心的他,并没有沾沾自喜于“泰斗级”操作人才和“专家级”指挥人才的评价,他极力在个人水平和系统能力上寻求突破。

他感慨,庆幸自己抓住了这次系统升级改造的机会,才没错过中国航天“最好的时代”。

为全面掌握系统,从一颗螺栓、一根管子,到一个传感器、一块仪表,他都仔细研究,认真学习,直到将整套新设备完全搞懂弄熟。

为如期完成设备更新改造,他连续三天窝在不足40厘米宽的狭小空间里,捆实上万根配线,蹲在地上紧固检查接线端子。膝盖磨破了皮,小腿也浮肿了,他仍专心致志。

苦心人,天不负。新改的设备经受住了实际发射任务的检验,他也从新系统的“小白”,成长为加注制胜的“定盘星”。

说他是加注系统的“活图纸、活规程、活参数”,一点也不夸张,他的能力配得上这个称谓。凭借着对加注设备的熟知程度,他总能游刃有余地把控这个系统,哪个模块最容易出问题,哪个操作手还需要历练,哪个阀门最可能“跑冒滴漏”,他都能提前预测。“我会把问题和差错消灭在‘萌芽’状态,绝不让设备在加注的关键时刻‘掉链子’。”曹兵胸有成竹。

在加注中,高风险如影随形,单位先后有两位同事在加注岗位上牺牲。“所有的事情都在警示我们,搞加注,不细不行。”曹兵这样看待自己的工作。

每一个加注前夜,他都格外费神。一次,他躺在床上辗转反侧,脑子里琢磨加注程序,过了午夜,仍没能入睡。到了凌晨4点,他仍不放心,索性拿着手电筒,跑到洞库去查看燃料液位,直到确认数据正常,才安心回到宿舍休息。

“小心驶得万年船”。曹兵的胆大心细,还练就了他加注系统“蒙眼摸阀”的独门绝技。

设计“蒙眼摸阀”的初衷,是为了锻炼岗位人员的应急能力。设想这样一幅紧急场面:红棕色的四氧化二氮出现泄漏,凭借肉眼根本看不见实物,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准确地找到阀门位置,完成加注操作是非常困难的。

基于这样的“深谋远虑”,操作手要蒙上眼睛,在布满了管道的加注间里,徒手找到近百个阀门的位置,按照指令开闭阀门,不容许一点儿差错。

要想练就这样的本领,首先要记准阀门位置,其次要熟悉现场,第三要数清步数。一旦哪个环节出了岔子,就会出现磕磕绊绊的事情。

“现在这一训练方法,是新操作手上岗前的必过科目。”说话间,曹兵的嘴角洋溢着自豪。

据统计,经过他的手加注到火箭体内的燃料,竟有惊人的2万吨之多,足以装满300节火车皮。其实,让他自信的并不是数量之大,而是水平之高,给火箭加注过这么多燃料,他从未“失过手”。

“都说‘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我宁愿提起鞋子,光着脚走路,也不会让鞋子湿了。”他的话平淡而坚定。

编辑:位林惠

1 2

关键词:航天 发射 职业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