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派·声音>很党派 很党派

分享一年来高等教育进展与前沿

港澳地区大学校长:“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的是创新意识”

创新创业的相通之处是都鼓励敢想敢闯,不同之处是,培养创新精神适合所有学生,而鼓励创业只针对少数学生

2017年07月28日 09:30 | 作者:包松娅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的是创新意识”
——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大学校长论坛小记


7月的浙江,骄阳似火。作为内地、港、澳、台高等教育合作交流的品牌活动,由民盟中央、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和台湾大学主办的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大学校长论坛26日在浙江大学举行。22所高校“掌门人”在同样“如火”的氛围中,分享一年来高等教育进展与前沿,畅谈人才培养与创新创业。

若说创新创业是当下的全球浪潮,也许没有人会有异议。面对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参会的高校掌门人“要说的”“可说的”非常之多。

“提起创新创业教育,或许很多人认为就是培养企业家。”北京清华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已经进行了大量有益探索,自1999年到2017年7月,清华大学在校生停学创业的总人数是167人。但邱勇校长特别要纠正一个看法是,“我们创新创业教育的总目标并不是要培养多少老板,而是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并把这种意识渗透到更广泛的领域中。”

换句话说,教育是要将创新这样的价值引导,作为人才培养的第一要务,这应该是创新时代的大学使命。

恰好也是在这个7月,不久之前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聚焦创新创业,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上升到“生态环境”层次。会议通过《关于强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的意见》,并确定创新政府管理、优化“双创”服务,拓展融资渠道、促进产业升级、强化人才支撑等方面的一系列举措。

“大学的第一要务是培养人才,但高等教育改革之路任重道远。有些世界级优秀人才,比如比尔·盖茨、乔布斯等进入大学后很快就辍学,因为他们觉得在大学里学不到什么知识和技能,当然也包括创新创业的技能。”台湾“中央大学”校长周景扬拿出一项研究结果称,最近求职网进行了一项对所学专业的评价调查,其中1337名40岁以下大专院校毕业的职场人士,63%认为“学非所用”,大部分人对当初所学专业有所后悔。“相反,除了学历之外,过半数人认为求学时的打工经历对目前的工作帮助最大。”

这项调查说明什么?周景扬认为,说明大学教育还要接地气,要走上社会,要与市场需求再贴近一些。

在这一点上,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大学教育中,多多少少存在同样问题。

“应试教育的文化背景下,学校教授更多的是答案,而不是问题。”台湾新竹交通大学张懋中校长以“学问与创新”为题在现场进行了一番讲演,其中重点讲述的只有一句话,“求学问,需学问,只学答,非学问,问愈透,创更新。”在张懋中看来,现在的学生都温和乖巧,但缺乏求真理的热情,缺乏定义和架构问题的能力、主动与负责的能力以及判断与领导的能力,最终形成的被动人格和行为,将严重损害未来创新与竞争能力。

说到欠缺,从自己经历说起的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言语中充满对创业大学生的“理解”。

“创新与创业是两个概念,创业不是掌握某种知识就能成功的,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的是综合运用各种知识的能力。”王树国说,我当年从海外回来创业非常艰辛,当时以及现在创业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远不是现在的大学教育所能给予的。对当前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而言,校长们要有长远眼光,不要被眼前的短期利益所诱惑,不盲目鼓励不具备一定能力的大学生去创业,“我们培养的是未来的继承者和接班人,大学要教会学生做人的定力。”

茶歇时间,王树国校长的这段感言引发的讨论还在继续。校长们认同,应该看到,创新创业有相通之处,都鼓励敢想敢闯;但也有不同之处,培养创新精神适合所有学生,而鼓励创业只针对少数学生。

在热烈的讨论中,问题似乎又回到了开头,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台湾东海大学校长王茂骏所表达的是对邱勇的一种呼应和补充,“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不是对企业家的培养,其中也需要人文情怀。”

“换一个角度,创新创业教育,其实是将企业家精神融入其中,培养一批具有创意思想、创新精神和创业意志的人才。”在产生了不少创新创业生动实践的浙江,浙江大学校长吴朝辉进一步提出,创新创业要最终成为一种价值导向和生活方式,并在整体环境推进中发挥出应有的驱动效应。(记者 包松娅)


编辑:李晨阳

关键词:创新 创业 教育 校长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