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深·观察深·观察

特写:“老内”潘维廉的厦门情结

2017年07月28日 10:38 | 来源:新华社
分享到: 

新华社厦门7月25日电  题:“老内”潘维廉的厦门情结

新华社记者付敏、苏杰、林晖

“别叫我‘老外’,我是‘老内’。”潘维廉用中文风趣地说,“我喜欢厦门,一辈子、两辈子都想住在厦门。”

如今已61岁的潘维廉,自称是一位“地道”的厦门人,他是福建第一位获得在华永久居留权的外籍人。作为厦门大学的美国专家,他在厦门已生活了29年。

1121379128_15009957757191n

潘维廉和中国的缘分,始于上世纪70年代他在台湾工作。他当时就很好奇,“海峡对岸住着怎样一群人?”

回美国后,潘维廉对中国念念不忘,他也找到了携手一生的“知音”。“我和太太第一天认识就聊中国大陆。她是在台湾出生长大的美国人,我俩有个共同愿望——要到大陆看看。”

1988年,潘维廉管理学博士一毕业,就做出改变一生的决定:卖掉经营多时的金融公司,和妻子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来到厦门。

当时,厦门大学允许外国人拖家带口学习中文,还给他们提供宿舍。潘维廉说:“我们本想在这里学一两年中文,再去其他地方。没想到,一到厦门,就爱上了这座城市和这里的市民。”

潘维廉清楚记得,1988年整个厦门只有3路公交线,3个公交站点:轮渡、火车站和厦大。那时的公交车是木地板的,汽车尾气会钻到车厢里来。“人上车的时候是白的,下车的时候是黑的。”

来大陆不到一年,潘维廉就得到了厦门大学管理学院外籍工商管理硕士教师的职位。“我留下来,因为我爱厦门人,他们开放包容、热情好客。”他说。

刚来厦门没多久,潘维廉在中山路丢了个包,里面有护照以及两个月工资。

“我着急啊,结果路边的一个裁缝师傅捡到后,把包还给我。我给他钱,他一分不要。后来我才知道,裁缝工作很辛苦。我再去找他时,他已因病去世了,我为此非常伤心。”潘维廉说。

每年除夕,邻居、同事都会请潘维廉一家吃团圆饭。“大家怕我们在异国他乡想家。”潘维廉很感动。每到西方的感恩节、圣诞节,他也会邀请学生、老师到自己家里吃饭。

潘维廉见证了厦门的快速变化——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厦门城市建设提速:道路变得宽敞,高楼拔地而起,水电供应改善……厦门一步步变成美丽的国际化都市。

2002年,厦门参加在德国斯图加特举行的国际花园城市评比。潘维廉作为厦门代表团参评的主陈述人,“现身说法”,将厦门介绍给世界。

“一开始我是推辞的,因为我只懂得做生意。后来转念一想,参加这个比赛就是要把厦门向世界推销。”潘维廉和政府相关部门准备了整整8个月,半小时的PPT和10分钟的视频介绍结束后,厦门以各项第一的分数荣获E类第一名。

为了让更多外国人了解厦门,潘维廉制作了英文网页,还写了10多本介绍厦门的英文书籍。写着写着,这个“厦门通”发现,其实不仅“老外”,一些年轻的厦门人也太不了解家乡。于是他开始出版中文版。“年轻人只有懂得历史,才有信心走向未来。”他说。

每次听到有人说“厦门是潘维廉的第二故乡”,他总会立即纠正:厦门就是我的第一故乡。“在美国,我住得最久的城市是加州,才7年。在厦门,我住了29年。”

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厦门国际马拉松赛、全国文明城市、福建自贸试验区厦门片区……潘维廉成为厦门改革发展史上一件件盛事的见证人。他认为,厦门在探索城市建设上从未止步,而且效率非常高。

“今年9月,因为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世界将再度聚焦厦门。”潘维廉说,“我希望厦门更加国际化,让‘老外’和‘老内’在这里更好地互相学习、互相理解。”

潘维廉把对厦门的深情写成了歌——《美丽厦门》。伴着吉他弹奏,他唱道:“美丽厦门,美丽的五老峰,美丽的海边,美丽的未来,美丽的昨天,我是个遥远来的、永久住的、深刻爱的厦门人。”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厦门 潘维 维廉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