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7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红色记忆>革命先烈 革命先烈

雷锋,从未离开

2017年07月28日 11:01 | 作者:王经国 蔡琳 | 来源:新华社
分享到: 

新华社沈阳7月28日电题:雷锋,从未离开

新华社记者王经国、蔡琳琳

“大哥走了以后,对我影响很大,少了一个说知心话的人。”55年过去,雷锋生前战友、76岁的乔安山老人,依然十分怀念雷锋。

大哥,这种对亲人才有的称呼,送雷锋去当兵的离休干部余新元老人、最早报道雷锋的新华社记者佟希文老人也是如此。

“读懂亲人间的情感,就能读懂雷锋。雷锋待我们如亲人,他也像我的亲人一样。”佟希文说,“他走了这么多年了,全国一直在学习他,他从未离开过。”

一个温暖的人

“连长,我建议这次保养不要送修理所了,我们自己干,这样既可以学点技术,又可以快点保养好去执行任务。”

1962年8月15日,抚顺,刚刚开车完成运输任务的原沈阳军区工兵某团运输连四班班长雷锋向连长虞仁昌请“战”。

虞仁昌欣然同意,并表扬了雷锋。

“乔安山,连长已经同意咱们自己保养车了,咱俩先去把车冲洗一下。”回到车前的雷锋有些兴奋。

然而,几分钟后,在雷锋指挥乔安山驾车拐弯时,车左后轮挤断了一旁晾晒衣服的木杆子。断木砸中了雷锋的太阳穴,雷锋倒了下去。

很长一段时间,乔安山眼泪都要哭干了。

在报刊上看到雷锋去世消息的余新元,对妻子怅然若失道:“咱那儿子走了。”

爷爷和母亲被地主逼死,父亲被日本鬼子打死,哥哥当童工累死,弟弟饿死,那个总说“没有共产党,没有毛主席,我都不知道死到哪条沟了”的孤儿雷锋,在22岁的年纪就这样突然走了,余新元心疼得不得了。

现场听过雷锋讲述苦难家史的佟希文,现在提起雷锋还禁不住落泪。“那是个谁见了都会喜欢的战士,一个很温暖的人。”他说。

如今,乔安山、佟希文、余新元,还有很多与雷锋有过接触或者曾经得到雷锋帮助的工人、农民、机关干部、学生,都站在传播雷锋精神的一线。

“我是学习雷锋的,不是宣传雷锋的。”佟希文老人如是说。

“雷锋本来可以完成任务后休息的,但他从来都是想到最后的才是自己。”陆军第79集团军雷锋生前所在部队部队长李萤说,“雷锋在旧社会泡在苦水里,是新社会给了他新生。你不了解雷锋,就不会理解雷锋。”

一股强大的血脉

一起在鞍钢当工人,一起报名参军;雷锋教他学文化,偷偷给他遭水灾的家里寄钱……

从小听着雷锋故事长大的孙女乔婷娇上大学时流露出想参军的意愿,乔安山全力支持,并把她送到了雷锋生前所在部队。

这是一个50多年坚持“走进团队学雷锋,走出团队做雷锋”的部队——

累计行程120余万公里,作报告4200余场,听众达640多万人;与全国30多家出版社联合出版有关雷锋事迹和雷锋精神的书籍、画册170余种,累计发行1.5亿多册。

在今天的雷锋生前所在部队,“学雷锋标兵”必须是能够熟练驾驭新装备的技术能手。近10年,这支部队有102名指挥员、175名士官被上级评为优秀指挥员和“四会”教练员,28次在集团军以上比武中夺冠,3次被评为全军“军事训练一级单位”。

50多年来,不仅是在雷锋生前所在部队,人民解放军各支部队常年开展各种形式的学雷锋活动,雷锋精神成为人民军队永葆性质宗旨、激发强军兴军力量的强大血脉。

国防和军队改革启动后,去年以来,雷锋生前所在的北部战区陆军开展了“岗位学雷锋 强军当先锋”活动,部队出色执行赴马里维和、吉林延边抗洪抢险等重大任务,4支队伍参加国际军事比赛获得26个课目第一、4个综合成绩第二的好成绩。

一种永恒的精神

1960年,和乔安山、雷锋一同应征入伍来到同一个团的还有河南邓州560名青年。后来,他们相继退伍、转业回到家乡,却又不约而同地在不同的岗位上竖起学雷锋的旗帜。

曾亲手为雷锋整理遗容的陈远友,坚持为患者送医送药30年,义诊3万多人次。退休后,他走街串巷为农民义务维修农用汽车和农机具。

雷锋战友集体学雷锋的事迹,感动了邓州大地。1997年,邓州市按照基层民兵组织的形式成立“编外雷锋部队”。在他们的影响带动下,邓州市先后涌现出学雷锋先进集体336个、先进个人3万余人。

在河南、在辽宁、在四川、在山东……从雷锋部队走出去的官兵中,有1200多位成了各地学雷锋的带头人。全国与雷锋生前所在部队签订共建协议的单位已达383个,其中有112个被命名为“雷锋岗亭”“雷锋站所”“雷锋车组”“雷锋学校”等。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半个多世纪以来,雷锋就像一颗闪亮的星辰,闪耀在中华民族的浩瀚蓝空。

编辑:秦云

关键词:雷锋 雷锋精神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