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派·声音>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

客家山歌融入广府文化成特色艺术

2017年07月31日 13:57 | 来源:广州日报
分享到: 

“客家妹子人人夸,自小就爱学绣花……”在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太和镇谢氏大宗祠内,数十名10岁左右的孩童正在练习客家山歌,为演出进行彩排,悠扬的歌声在祠堂里回荡。客家山歌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曾在白云区客家人口中代代传唱,也曾一度消失。如今,学习河源、梅州正宗曲调,又融入了粤曲的客家山歌,在白云大地上唱出了新风貌。

近日,记者走访太和客家山歌协会多位成员,寻找作为一种来迁歌唱文化的客家山歌在白云大地上所经历的兴衰变迁。

追溯

太和镇六成居民是客家人

明初,第一批客家人从粤北山区来到广州市,客家山歌也随之在羊城传唱。如今的广州客家山歌不仅保留了原来的特点,还融入了广府文化,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艺术。

在白云区太和镇、柯子岭、长湴村等地聚居着不少客家人,其中,太和镇有60%人以上的居民是客家人,他们在帽峰山脚下依山而居。在情感平时得不到适当宣泄的情形下,旧时客家人通过唱山歌来表达感情,宣泄情绪,客家山歌渐渐成为一种大众化的娱乐方式。

“以前客家人常在山间作业,一句吆喝消遣劳作中的烦闷,渐渐唱山歌成为客家人的习惯。”太和客家山歌协会会长叶桂兰介绍。“大概五六岁的时候,夏天一到,我奶奶就会在崇德堂门前铺上席子,给我们小孩子讲老虎下山叼小孩的故事,讲到声情并茂处,自然而然地就会唱出来,手中的扇子还跟着比划,这就是客家山歌,想到什么唱什么,看到什么唱什么。”

变迁

保留下的多为婚嫁山歌

悠悠山歌在白云这片土地上传唱,也曾停唱。在旧时几乎每个客家人都会唱山歌。太和客家山歌协会成员古焕今是土生土长的白云区客家人,他说,小的时候还可以听见长辈们在山间对唱。有一次,亲戚家举行婚礼,听新娘子哭嫁时唱山歌,唱得听的人都想哭。他告诉记者,客家山歌最开始并没有所谓的曲调,后来才有了固定的曲调。有了曲调后,山歌里有了真情和旋律,唱者有情,听者享受,即使是不识字也能跟着哼唱。

即使是在今天还保留有唱客家山歌传统的太和镇,在改革开放之初,重新被唱起的客家山歌也已变了模样。“我接受不了,跟嚎出来的一样。”叶桂兰是土生土长的梅州人,梅州山歌温婉动听,1992年她来到太和镇,第一次听到太和客家人唱山歌时,她感受到了巨大的差距。

原来,客家人迁徙到白云之后,保留下来的客家山歌多是婚嫁、丧事类型,且由于语言的变迁,唱调有了新变化。“根本打不上节拍,也不知道歌词是什么,能唱出来的多是靠记忆背出片段。”古焕今坦言,客家山歌一度很难听到。除了长湴村之外,其他白云区客家人聚集区,传唱的范围也越来越小,甚至消失。

传承

改良版山歌注入新血液

改革开放以后,白云区不少客家有心人开始重新寻找原汁原味的客家山歌。古焕今介绍,作为山歌协会的一员,他很希望客家山歌再唱遍帽峰山脚。

近几年,古焕今和几位客家山歌爱好者走访河源、梅州五华等地,倾听正宗客家山歌曲调,学习从化等地客家山歌曲调和内容上的优点,重新在白云唱响客家山歌。

“客家山歌在白云栖息那么久,早已打满了白云的文化印记。”古焕今与其他山歌爱好者创新将粤曲融入客家山歌,演奏乐器上添加二弦、箫笛、扬琴、锣钹、鼓板等,调子歌词重新编辑,使客家山歌不仅婉转动人,又独具白云特色。叶桂兰介绍,客家山歌演唱形式有了创新。“以前是站着唱,一对一,单一一些,现在可以一个人唱,可以边跳边唱,可以多个人唱,形式多样,内容上也更加丰富。”

复兴

客家山歌唱出新风貌

客家山歌在每个时代每个地区所唱的内容不同,但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记者采访中发现,不少白云客家人居住的地方,客家山歌已经在岁月更迭中消逝不见。纵使是在客家山歌传承较好的太和,也遭遇着缺少专业师资的尴尬。

“山歌协会有20多名会员,年纪最小的也已40多岁了。”叶桂兰说,现在学习客家山歌的人并不是很多,主要是老年人和孩子。每次到村社唱山歌,靠的仅仅是一两位专业老师,时间久了,单靠着热情是不够的,她希望有更多人关注白云客家山歌。

客家山歌是创造的艺术,要唱好、发扬好白云特色的客家山歌,理应为客家山歌注入新的血液。起初的客家山歌是当地居民自发演出,后来太和镇文化体育中心协助成立了太和客家山歌协会,还为其提供活动场地和设备,帮助其定期组织演出。如今的客家山歌协会,不但有专门的舞蹈老师帮助其编舞,还组织太和当地孩子学唱山歌。


编辑:李晨阳

关键词:山歌 客家 文化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