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派·声音>很党派 很党派

建军90周年

讲一讲,民盟和人民军队的亲密往事

90年以来,有很多民盟前辈和人民军队有着亲密的关系

2017年08月02日 09:13 | 来源:中国民主同盟微信公众号
分享到: 

讲讲民盟和人民军队的亲密往事


今天是八一建军节,前两天建军90周年阅兵大家看了吗?



小编是全程观看了直播的,在看着一个个方队出现在屏幕中,小编不禁想到,人民解放军建军90年以来,有很多民盟前辈和人民军队也是有着亲密关系的,趁着节日,小编就给大家讲几个民盟和人民军队的亲密往事。

丁善德:用音符演绎“红军精神”



1958年春,47岁的丁善德,响应时任上海市市长陈毅的号召,创作革命历史题材的交响乐。他计划以“长征”为主题,写出一部深沉而激昂的交响曲,向世人展现中国红军的英雄气概。

挑起了创作长征主题交响曲的重担,丁善德就开始了采风的征程——重走长征路。1958年10月,丁善德和施咏康、黎英海两位音乐家出发,先后去了江西瑞金、井冈山、贵州遵义与四川、陕西等地,为交响曲创作积累素材。

采风时的丁善德非常细心,有长征遗迹的地方,他一定到访;和老红军有关的故事,他一定追问。从瑞金走到井冈山时,三年大饥荒已经开始,丁善德在笔记中这样写着:“井冈山的经济情况比较困难。每天只吃两餐,商店里也买不到饼干之类的食品。”即便这样,他还把当年毛主席工作、挑水的地方全部走遍,还找到了井冈山附近永新县的“老红军钢铁厂”。“这里有很多参加过长征的老同志!有的担任过连长,有的担任过侦察兵、司号员。”丁善德的笔端透露出他激动的心情,“我们访问了好几位同志,听他们讲怎样飞夺泸定桥,怎样艰难地爬雪山、过草地,怎样指挥战斗,怎样进行侦察。”

丁善德前后采风多次,每次采风回来都会专心创作。当时,丁善德还出任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和作曲系主任,白天要工作,晚上下班回家,坐在钢琴前,把采风时积累的素材摊开,看一会儿,弹上几句,看一会儿,再弹上几句……


1964年版《长征交响曲》总谱


这些经历丰富的采风,还让丁善德在创作中下决心突破交响曲的一般形制。交响乐通常由固定的四个乐章组成,但丁善德决定用五个乐章来表现长征,分别是《踏上征途》《红军,各族人民的亲人》《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和《胜利会师》,也对应了长征途中最典型的五段史实。从踏出采风的第一步,到完成《长征交响曲》第五乐章的最后一个音符,丁善德用了3年时间。

陆诒:用文字传播“延安声音”


著名作家夏衍曾说:“抗日战争时期有三位出色的新闻记者,这就是范长江、孟秋江和陆诒。”


1937年12月1日,陆诒在西安八路军办事处的帮助和安排下,搭乘由西安开往延安装运新闻纸的大卡车,和一群奔赴延安的爱国青年们冒着风雪高唱救亡歌曲,向着延安进发。12月5日,他应约到凤凰岭采访了毛泽东。

他在延安于12月6日即向《大公报》寄出了他的这篇访问记,12月中旬在《大公报》上即刊登了题为“毛泽东谈抗战前途”的通讯报道(陕北通讯之一)。他记录了毛泽东对于目前中国抗战形势的分析:

从上海、太原等地失守后,不容讳言的,我们在抗战的军事上,受了相当的挫折。但在各个战场的挫折中,使我们获得了最可宝贵的伟大的教训。这教训是什么?就是我们这次民族抗战,虽然是革命性的,但它的革命性还不完全。我们参战的地域,虽然是全国性的,这是自帝国主义者侵略中国以来未有的好现象,但参战的成分,却不是全国性的,最大的缺憾是尚未动员全国人民到抗战中来。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而不带群众性,是必然要遭遇失败的!

此外,以往各个战场上所采用的战略战术,犯了‘专守防御’的错误。军事上战略战术的基本原则,是保护自己,消灭敌人。因此,我们要设法减低敌人优势武器之运用,避实就虚,击中敌人致命的弱点。敌人在每次战斗中,采用迂回及中央突破战略,我们便不能专门着重在‘单纯防御’,死守正面,使敌人恰恰施展其优势武器,而集中击破我们正面。必要的阵地和城市,我们当然要守,但主要的还是我们的‘防御’,还要在配合上对侧翼或敌人后方作迅雷不及掩耳的攻击,要以独立自主的运动战来歼灭敌人。

从这篇文章中不难看出,这是毛主席最初的“论持久战”的思想的雏形。这也是陆诒在采访报道中第一次将毛主席的 《论持久战》的主要思想报道给全国人民,传播了“延安的声音”。


1938年,《新华日报》社负责人(中排左四为王明、后排左三为博古,中排右三为潘梓年)欢迎徐州突围的战地记者范长江(右一)、陆诒(右三)、黄薇(右五)等从前线归来


之后,陆诒先后到太行山、晋察冀和平西等抗日根据地采访,访问过朱德、彭德怀、刘伯承、邓小平、贺龙等将领,写了大量的新闻通讯,宣传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和八路军在华北敌后英勇打击敌寇的光辉业绩。

期间,陆诒曾三次采访彭德怀,第一次是在延安的窑洞,谈了游击战动员组织了群众,让人民武装在战火中锻炼、壮大起来;第二次是在八路军武汉办事处,谈到了抗战是为了人民的利益、谈到了坚持华北抗战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第三次是在八路军华北抗日前线总指挥部,谈了晋东南的抗战形势。有趣的是,这三次采访,陆诒的身份也有不同的变化,第一次他在《大公报》,第二次他在《新华日报》,第三次他则是在《新华日报》华北版。

而在1939年陆诒在一二〇师师部采访贺龙时,贺龙还和他交换了相机,从他《豪迈风趣的贺龙》一文中可以看到,交换相机后的1939年年底,他收到了一封贺龙的亲笔信,信中还附有一张贺龙签名的在前线指挥作战的珍贵照片。

黄耀曾:用智慧为导弹增添“翅膀”



说起“两弹一星”,它与咱们上海民盟也有不解之缘,这里要说的就是黄耀曾院士。

黄耀曾主要从事有机合成化学的研究,但同时涉及多环化合物化学、氯化学以及金属有机化学。他在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他对于接受国防任务是全力以赴的。有几件他最兴奋的事。一次张劲夫、钱学森来到有机所,提出要把元素氟的车间建立起来,因为当时希望发射液氢、液氟火箭,而中国已有了一般的火箭推进剂。

这是一项重要的国防任务。黄耀曾和戴行义等先在上海化工研究院,后在有机所的实验厂建立元素氟车间。虽然以后计划改变,但是这个车间的建立对以后氟油任务的完成影响很大。因为当时苏联专家已撤走,分离同位素用的全氟润滑油等关键材料也已运走,中国科研人员只好自己干。由于这项工作以及萃取剂、离子交换树脂等工作受到有关部门很高的评价。在一次全院大会上,钱三强把有机所党委副书记和黄耀曾拥抱起来,说感谢有机所的工作,使中国原子弹的爆炸提前了一年。这是使黄耀曾兴奋不已的第一件事。

第二件事是研制新一代核武器所需特殊炸药的问题。有机所当时参予承担这一任务,在黄耀曾领导下,有40多位同志与西安、兰州有关研究所协作,干了3年多时间。当时有几个方案在另外几个单位同时进行,研制出来的产品要经过严格考核,考评的项目很多。最后兰州化学物理所与有机所的方案被选上了。这个方案以后正式在武器上得到实际应用。


编辑:李晨阳

关键词:民盟 人民军队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