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秀·风采秀·风采

马敏:凉山大山里的教育情结

2017年08月09日 09:23 | 作者:解艳华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40年的牵挂

全国政协委员、华中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马敏和凉山教育的故事要追溯至40多年前。1974年夏至1976年底,马敏在大凉山汉彝杂居的冕宁县团结公社度过了两年半的“土插队”生活,那里是安宁河的上游,也是当年红军长征途经彝区时刘伯承将军与彝族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的地方。期间,马敏曾在当地农村小学当过半年的代课老师,马敏回忆说,那时候,虽然辛苦清贫,但精神上却很满足。40多年过去了,凉山教育一直是马敏心中最深的牵挂。

2015年,闻知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安排委员教师节赴四川凉山慰问,马敏特意报了名。当马敏回到40年前他代课的学校————冕宁县大桥镇中心小学,在校门口,当他刚举起手机准备拍照时,一个高大健硕的彝族汉子从人群中快步走来高声喊着:“马敏老师!”

被40年未曾谋面的学生一眼认出,马敏的内心震颤了许久。40年前的学校,只残存校门口的一角旧墙,校园里崭新的校舍、师生宿舍楼让马敏有些惊讶。马敏了解到,冕宁县大桥镇中心小学的胡洪宝校长就是这所小学的毕业生,从西昌民族师范学校毕业后已在此从教12年。对于一个月3500元的薪水,胡洪宝校长很满意、很知足,他只有一个小小的心愿:希望提高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水平,让彝族孩子受到同大山外一样的优质教育。

“我国中西部偏远山区农村教育是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短板’,也是影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最后一公里’。”40年后的凉山行给马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坚定了他帮扶凉山教育的决心。

扶贫,高校不能掉队

马敏认为,在“扶贫”面前,不仅是华中师范大学,任何一所中国的高校都不能掉队。

马敏告诉记者,多年来,华中师范大学一直在放大、发挥高校社会服务的功能。作为师范类院校,该校力图发挥基础教育专业优势,促进地方教育质量。同时也在普及地方教育信息化的战场上努力攻坚克难,在4年前成立了“信息化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由马敏亲自担任中心主任。如今,该中心已经在湖北、四川等多地近10个试点县进行实地探索、研究,开展通过教育信息化精准扶贫。

2015年9月,华中师范大学教育信息化团队在马敏的带领下,开始在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民族中学建设“适合、适切、实用”的双规课堂教学系统,帮助该校提升彝族语和汉语双语教学质量,并通过教师专业发展云平台解决传统教师向数字教师的转型问题;在盐源县泸沽湖镇小学建设教育信息化示范系统,该系统能让农村教学点等小规模学校获得亟须的优质稀缺课程资源,通过共建共享方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彻底解决农村教学点“开不齐课,开不足课,开不好课”的现实难题,有效地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也正是通过这次慰问,马敏认识了凉山州时任政协主席邓显祥。此后,邓显祥亲自带领凉山州的政协委员们来华中师大进行培训。“我们专门为凉山州政协举办了两期培训班,一共有两百多个学员,全是政协骨干,包括主席、副主席,而且这里面很多是地方的一把手,或主管教育的领导。”马敏说,培训期间,学校组织学员们去名校和武汉开发区参观,并请来很多知名专家讲课,不止讲教育、扶贫,也讲如何当好政协委员,如何当好干部,如何加强自身的修养。同时,华中师大还为凉山州冕宁县培训了近200名中小学校长和骨干教师,全面提升他们的管理和教学能力。

后来,很多参加过培训的凉山州政协委员和一线教师给马敏写信,畅谈在华师学习的收获,并在信中写了自己今后的工作思路。马敏备受鼓舞,他用信息化助力凉山教育的“野心”更大了。

凉山教育故事还将继续

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马敏提交了《精准扶贫:教育信息化大有可为》的提案,建议在中西部农村贫困地区加快实施“教育信息化精准扶贫工程”。提案提交后,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华中师范大学也率先实践,同年7月,马敏与校长杨宗凯带队再次到凉山,与当地签署了校地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并策划、组织学术研讨会,探讨如何助推凉山教育发展及高校在其中应发挥的作用。除此之外,华中师范大学冕宁附属中学也正式开工建设。

在凉山期间,华中师范大学还开展了献爱心捐助活动。组织参与捐助活动的马敏说:“凉山是我的第二故乡,一直以来,我都想为凉山做一点实实在在的事,能够帮助困难的留守儿童,是我多年的愿望,尽管我的能力有限,但能帮一点是一点,希望更多的社会人士能参与到这件有意义的公益事业中,为凉山孩子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据悉,清华大学紫光集团已通过华中师范大学向凉山捐款160余万元,用于改善当地的信息化教育设施。

经过几年的合作实践,凉山教育已经融入了马敏的血液中,今年两会中,得知昭觉县支莫乡阿土勒尔村“悬崖村”小学的近况后,马敏将目光和脚步又转向这里,于是出现了7月27日“悬崖村”小学之行发生的故事。

马敏与凉山教育的故事都发生在他任全国政协委员期间,这5年,他提交了18份提案,多与教育相关,尤其与乡村教育相关,也有群众亲切地称马敏为“教育扶贫委员”。谈起5年政协委员的履职感悟,马敏说了3个字,“真”,即用真心、真情、真话反映老百姓最迫切的需求;“多”,即多听、多想、多建言,用高质量的提案为基层老百姓代言;“点”,即围绕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焦点积极建言献策。

马敏说,凉山教育还有很多事可做,无论他是否还是政协委员,他与凉山教育的故事都会继续。

编辑:位林惠

关键词:凉山 教育 贫困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