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锐·评论锐·评论

“靠山吃山”不是把山“吃掉”

2017年08月10日 09:40 | 作者:拓兆兵 | 来源:经济日报
分享到: 

在人口增长压力及发展方式粗放的影响下,一些不正确的“靠山吃山”做法打破了人与自然的平衡关系,呈现出过度开发资源的趋势,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各地应自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理念,坚决摒弃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

u=270707892,3857244735&fm=26&gp=0

前不久,中央对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问题整改不力给予了通报批评。通报从违法采矿、违建电站、偷排偷放、整改不力4个方面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指出上述问题的产生虽然有体制、机制、政策等方面的原因,但根子上还是当地思想认识有偏差,不作为、不担当、不碰硬,对党中央决策部署没有真正抓好落实。

上述通报批评可谓一针见血。在一些地方,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此类事件不时发生且整改不力,思想认识偏差是很重要的原因,以至于没有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在倡导和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当下,相关思想认识偏差必须克服。

首先,不正确的“靠山吃山”给我们留下了极其惨痛的教训。“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是一句俗语,说的是人对资源禀赋的依赖,代表了中国人的传统生存观。但进入工业化时代以来,在人口增长压力及发展方式粗放的影响下,一些不正确的“靠山吃山”做法打破了人与自然的平衡关系,呈现出过度开发资源的趋势,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尽管大多数地方都提出了“合理开发”“在保护中开发”等口号,也出台了相关管理规定,但在具体实施中,仍表现出违规开发的非理性利用状态。在获得短期利益后,相关地方陷入了“越穷越挖,越挖越穷”的恶性循环,不仅资源枯竭经济难以维系,生态环境也急剧恶化,甚至导致人类无法生存,遭到了自然对人类的无情惩罚。

其次,“封山育林”给我们带来了宝贵的经验。近些年来,国家相继实施了“退耕还林”“生态移民”等一系列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政策,一些地方还采取了封山禁牧等措施。这些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植被覆盖率普遍大幅度提高,局部气候明显改善,自然灾害有所减少,动植物种类明显增加,居民生活生产环境大幅度改善,相关地区干部群众亲身体会到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例如,宁夏吴忠市大部处于荒漠草原区和黄土丘陵区,由于长期贫困,群众挖甘草、抓发菜行为屡禁不止,对本就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近10年来,随着宁夏“封山禁牧”工程的实施和脱贫产业不断发展,该市荒漠草原区和黄土丘陵区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生态环境有了巨大改善,广大群众体会到了良好生态带来的好处。

再次,“绿水青山”已经凸显协调发展的良好效应。近年来,随着国家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力度的进一步加大,绿色发展不仅凸显了生态效应,也凸显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生态修复地区,农民不再挖山垦荒,而是发展起“草畜产业”“林下经济”“旅游经济”等,这些产业既增加了农民收入,也增加了植被面积,带来了区域气候的改善。如今,有西部很多城市打出了“碧水蓝天”宜居牌,群众幸福感大幅度提升。

事实证明,资源依赖路径是不可持续发展的,一些地方要切实认识到“靠山吃山”不是把山“吃掉”,自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理念,坚决摒弃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到创新驱动上来。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靠山吃山 发展 吃掉 生态环境 地方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