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2017浦江法治论坛·温州峰会暨信用法治助推中国特色小镇命运共同体建设专题研讨会于瑞安召开

2017年08月11日 21:54 | 作者:张春莉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瑞安8月11日电(记者 张春莉)8月8日,2017年浦江法治论坛·温州峰会暨信用法治助推中国特色小镇命运共同体建设专题研讨会于温州瑞安召开。与会专家、学者、企业家、特色小镇的分管领导等60多人欢聚一堂,就信用法治助推中国特色小镇命运共同体建设展开了热烈讨论与分析,对中国特色小镇在经济新常态下的可持续性和命运共同体的建设给出了重要建议。

此次大会由浦江法治论坛组委会、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上海校友会、新华社、中国金融信息中心、中国行为法学会企业治理研究会、浙江省特色小镇研究会、中国城市管理研究院、中国创造学会主办,由中国人民大学上海校友会法律专业委员会、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博士后联谊会承办,由上海沪元律师事务所、上海浅橙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协办。

同济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导、同济大学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浦江法治论坛副主席兼秘书长朱国华作为主持人,逐一介绍了与会嘉宾;国务院法制办工交法制司司长、中国行为法学会企业治理研究会会长张建华为中国特色小镇命运共同体主持揭牌仪式。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浙江省特色小镇研究会会长郁建兴,首先介绍了浙江省从2015年至今创立的106个省级特色小镇的情况,并给出了浙江省特色小镇建设的五个基本经验:因势而起,传统产业化“危”为“机”的转型升级;乘势而建,根植于扎实的产业基础;借势而兴,经济社会内源发展的动力机制;顺势而为,小镇特色发展的政策供给;聚势而成,特色小镇居民的获得感。此后,郁建兴从开发区模式依然存在、顶层设计尚待完善、人才引进困难、政府观念尚待转变、社区营造亟需跟进等5个方面讲述了浙江特色小镇未来发展的着力点。并就浙江省特色小镇值得推广的经验给出了如下四点建议:依托原有产业基础,紧扣产业升级趋势,锁定产业主攻方向,形成错位竞争;市场“进”政府“退”,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重视环境建设,生产生态相融合,使小镇更具吸引力和生命力;尊重市场规律,目前特色小镇较为成功的案例,是业已经过市场竞争机制残酷筛选的结果。

北京大学教授窦尔翔通过对特色小镇与市场的关系、供给需求、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政府引导资金风险等有关特色小镇过热现象的分析,揭示了资信对特色小镇建设的核心作用和重要意义。窦尔翔认为资信应该从诚信度和信用度两个层面来重新定义,并将特色小镇分为,所有运行的实业者、消费者和给所有实业者和消费者提供资金的供资者两类。在信息不对称和委托问题造成国内外资信生态劣化困境的情况下,套利行为导致人和人、主体和主体的交易成本过大而引发市场柠檬化。因此,要建立一个有以下几种形式的好的市场:点平台、线平台、角平台、面平台、域平台。

人民日报社中国城市报副总编、中国城市管理研究院院长陈柳钦怀着对中国特色小镇建设的美好愿望用“山色湖光步步随,古今难画亦难诗”的诗一般的语言,概括了建设中国特色小镇的五个关键词:第一是本底。本底是生态环境。如果没有生态环境,建设特色小镇的底色是不对的。特色小镇建设的基本条件是生态自然环境,而生态环境当然是多种多样的。所以,生态环境的理解是广义的理解;第二是本色。特色小镇的建设需要有本色,即地域和空间的特色。本色建立在本底的基础上,要有自身的独特特征、风范;第三是驱动。产业是驱动。浙江的特色小镇是在产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别人复制浙江的特色小镇基本上是不可能的。特色小镇的发展要有产业的驱动,这种产业如果没有与空间融合的话,产业也不能发展;第四是引擎。资本是特色小镇的引擎。特色小镇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实体经济的支撑,而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不能缺少资本;第五是灵魂。特色小镇的灵魂是文化。特色小镇要想真正成为生命共同体需要有灵魂、精神,否则难以生存下去。只有这样,特色小镇才能真正发展成为融为一体的命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

温州平阳县金融办主任傅贤党,在结合本地南麂基金岛发展思路的基础上,谈了中国特色小镇建设对发展当地旅游的重要作用,特别强调了私募基金助推企业走向规范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深远意义。

浙江南方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姜晓刚,从金融、政策、运营、产业、互联网、物理等社会形态的五个方面深入地探讨了特色小镇规划设计与实践经验。在结合浙江省特色小镇的发展阶段、构成要素和实践案例的基础上,明确地界定了特色小镇与城市、产业园区的区别,并概括了以创新为核心,以平台、激励、成本和包容为最大公约数的特色小镇的构成要素。就特色小镇与政府的关系定位,姜晓刚认为,政府在特色小镇的启动引爆、孵化培育和加速发展阶段依次扮演着政府主导、政府引导和政府服务等角色。姜晓刚还向与会人员展示了特色小镇在实践中的具体案例。

特色小镇网总经理胡国林,从特色小镇要实现产业在空间上的集聚,更要实现产业、投资、人才和生态等的融合发展维度上,高度肯定了信用对推动特色小镇融合发展的重要保障作用,提出:信用可以助推产业转型升级;信用可以缓解信息不对称;信用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胡国林还就推进特色小镇建设和发展,对特色小镇网的建设初衷、产品和服务作了简要说明。

浦江法治论坛副主席、秘书长、同济大学法学院教授朱国华在高度评价中国文化即为命运共同体的根本前提下,认为中国特色小镇就是中国文化的缩影。并在法治就是软环境、是规范、是推进器、是创新保障的制度性条件下,寄望对待特色小镇就像对待婴儿一样,来打造中国特色小镇的命运共同体。

中国特色小镇总编辑洪奇辉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诚信”角度认为,特色小镇对信用法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就是说,中国特色小镇的精髓即为心灵的共生体,代表着新文化、新文明。要打造命运共同体必须内外兼行,法治是外部约束、诚信是内部自律。特别是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家要自觉的从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高度上看待、对待、慎待企业诚信及个人诚信。

上海浅橙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法务经理陆朝龙,介绍了信用建立的环境、信用评价的内容。并在分析中国当下信用体系不足之处的基础上,就中国信用体系的完善给出了3点建议:建立和完善借贷数据的存档记录;构建和打造完整的信用数据;解决信息孤岛,增加信息流通和共享。

上海思董产业投资服务中心主任王忠教,从园区建设的角度剖析了当前中国特色小镇的欠缺之处,就中国特色小镇顶层设计的欠缺给出了一些富有启示性的建议。王忠教认为,浙江省特色小镇的成功是其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经阶段,是水到渠成的自然结果,是社会转型的需要,更是产业升级、大城市发展和服务业的需要。他指出,我们必须从信用法治的眼光和理性思维的角度,适应特色小镇综合性的和社会性的发展需要,推进中国特色小镇建设。

在专题研讨会演讲结束后的圆桌讨论阶段,《人民法治》执行总编陈惊天,特别强调了特色小镇是人与自然和谐、天人合一的生命共同体。尤其是在经济社会正在转型换挡的新常态下,产业、资本、文化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大要素,都要和谐,而基础设施的和谐,比如,水、电路和网络作为特色小镇的基础设施只有处于和谐的状态才能促进健康、宜居和可持续性特色小镇的落地。

陈惊天认为,温州模式的核心是信息、决策和执行的有效与高效。信用在三大要素中起到了基础性作用,是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的根本所在。温州改革开放以来的飞速发展,其核心的支撑就是民间扎实的信用基础。在新经济、新常态、新形势下,在大数据时代,完善现代信用体系,是温州未来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根本问题。朱国华教授更是强调了温州精神、温州文化、温州法治对中国特色小镇建设的重要性。他强调,中国特色小镇建设只有在创业、创造和创新的驱动下,才能助力中国特色小镇命运共同体的建设。

《法学杂志》执行编辑付强研究员从西方国家特色小镇的角度,特别是荷兰小镇羊角村的房屋建筑及质量维度,阐述了特色小镇建设中质量优先的重要性和根本性。并指出特色小镇只有在结合当地真正特色的基础上,才有可持续发展的可行性,并进而成为中国特色小镇命运共同体的有机组成部分。

浙江华峰氨纶股份有限公司副总陈章良,从企业经营的角度,强调了在民营企业生存环境临近瓶颈期的危机时期,信用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并深刻地揭示了政策驱动经济发展的单一性和重复性。他表示,特色小镇不但是本地文化的沉淀,更是经济特色的成果。而民营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主力军必须在市场机制成熟的条件下有所投入,才有可持续性。

中国人民大学上海校友会副会长、秘书长殷辉认为,浙江省特色小镇是浙人商业文化的传统延续,更是30多年浙江经济发展的积累。在开发区作为经济发展排头兵的作用日渐乏力的情况下,特色小镇作为经济发展的新高地可以避免政策的短板。但特色小镇的盲目发展可能是开发区的异化。因此,不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特色小镇的发展模式必须适合省市自身的特色,因材施教,不要大跃进。

新华社中国金融信息中心创意策划总监柳小娟,从个人职业经验的层面,强调了信用之于商业的重要性,就如真实性之于新闻的重要性。而信息平台的搭建、交流和共享有利于特色小镇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参与者、推动者和合作者的协作。信息不论是从个人认识还是资源整合的层面来说,在特色小镇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大作用。最后,柳小娟指出了,利他意识在信用中的潜在意义和对特色小镇建设的溢出效应。

温州大学商学院院长胡振华教授在对圆桌讨论作总结时特别指出:此次专题研讨会阐述了理论与实践、政府与市场、供给侧与需求侧、有效投资与经济转型、产业融合与双创的关系,是一次颇具现实意义的会议。


编辑:周佳佳

关键词:信用法治 特色小镇命运共同 专题研讨会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