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见证民国时期通货膨胀的老发票

2017年08月21日 16:07 | 来源:收藏快报
分享到: 

几年前,我在古玩街淘到一张民国发票(见图)。发票为长方形,书写内容记载的是:购买一根杉木,价格为16万元。

湖南慈利 魏咏柏

湖南慈利 魏咏柏

民国时期,发票款头都有“发奉”二字,所有的发票都是手写并盖上印章,贴上印花税票。现今的人们,除非公费开支、购买大件商品或药品等特殊商品,一般都不要发票,商家也可乘机避税。但在民国时期,开具发票可是一种“规矩”,就连买支笔、买电灯泡、买米、补口锅等都有发票,甚至连送礼都不例外!为何如此细微的东西也要开发票?主要是一个诚信机制。当时出售货物必须开发票,并贴印花税票,如果被查到缺少发票,后果是十分严重的。

从这张发票可以看出当年通货膨胀情况严重,据悉,1947年购买一支毛笔要25000国币,一个灯泡要11000国币。此外,从这张发票中,还可以看出当时的纳税轨迹,比如发票上贴满了印花税票,这说明当时赋税已经很重,经济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国统区著名诗人袁水拍(笔名马凡陀)曾写了一首政治讽刺诗:“发票贴在印花上,财政躺在发行上,发行发到天文上,重税派在你头上”。

在这张发票的背后,我们还能读出一种“神韵”,那就是包含的浓浓的“人情味”。首先,写有“发奉”不是说发票称为发奉,而是旧时发票的一种商业辞令,意为“发出奉上”,带有一种谦恭和儒雅。其次,发票为手写,体现了开票者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或含或露的鲜明个性以及写字的笔力和水平。后来,我又在藏友处见过不少民国时期的手写发票,大多书法很漂亮,透露着开票者的学识功底。再者,民国发票上的盖章其实是一种已经消失了的“印信文化”,印信大小、样式、字体等十分丰富,颇有历史文化韵味。这些载物又载情的小小发票给人以“鲜活”之感,在当时是人们社会交流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后世又能触发读者的思想感情和回忆回味,这是当下统一制式的机打发票所无法呈现的。

由此可见,一张小小的发票,其实是一面历史的镜子,能让我们看到更多历史的真相。


编辑:杨岚

关键词:民国 通货膨胀 老发票 民国发票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