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揭示日军侵华罪行的“征支纪念”币

2017年08月21日 16:17 | 作者:姚旭东 | 来源:收藏快报
分享到: 

今年适逢“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80周年,笔者将收藏过程中遇到的两枚日本昭和拾贰叁年上海派遣军从军“征支纪念”币晒出来,供大家品赏探讨,以期能抛砖引玉。

“征支纪念”币

图1

图2

图2

如图1所示这枚银币,重26.58克,直径39.25毫米,厚2.6毫米,为白银铸造而成,声音与普通银元无异。该币正面图案:上刺刀的步枪(即著名的三八大盖)和军刀交叉、中间上方一顶钢盔,“征支纪念”四字由右至左铸在两边,上下各铸一行环形文字,上边是“昭和拾贰叁年”,下边为“上海派遣军从军”;背面却是孙中山像银币(船洋)。背面的帆船图案,当是“征支纪念”的一种版别。

如图2所示这枚铜币,重量25.74克,直径39.2毫米,厚度2.6毫米,声音纯正,品相质地、手感都与普通铜元差不多。该币正面与图1所示银元正面雷同,充满了侵略气焰,军刀和步枪呈“X”形状交叉排列,交叉部位的上方是一个日军钢盔,图案右边有“征支”二字,左边有“纪念”二字,币的上半弧铸有“昭和拾贰叁年”,下半弧则有“上海派遣军从军”字样,均为缪篆繁体汉字。不过,该铜币的背面却是流通版袁像银币(俗称袁大头的老银元)背面的嘉禾图案。然而与正版袁大头的嘉禾币面仔细对比,却发现并非原模所铸,而是另外雕造的模版,其字口明显不同于官版的嘉禾图。鉴于正面的“征支纪念”币面是有内齿的,与嘉禾币面完全协调一致,因此有理由认为这种配置才是其本来的设计思路,而帆船币面只是将造币厂中现成的钢模直接拿来使用而已。

翻查该币发行背景:昭和拾贰叁年,是昭和拾贰年和拾叁年的合称,即1937年和1938年。1937年8月13日,日本“上海派遣军”以8月9日日本官兵2人在上海虹桥军用机场被击毙一事为借口,出动大批海陆军和飞机进攻上海,是为“八一三”事变(日方称为第二次上海事变)。战争爆发当日上午10时位于闸北的上海中央造币厂完全停工,之后工厂被迫内迁武昌。由于事起突然,而交通受阻,设备物料很多无法运往武昌内地,一些机器及造币原料滞留在老厂房。至10月27日,中央造币厂厂区被日军全部侵占,滞留的物资也就悉数落入日寇之手。

初时日军在此堆放武器弹药,作仓库用。同时日本的“上海派遣军”为纪念“征服支那”, 强令造币厂中的工匠技师为其设计雕造了一具占领军文字图案的银币钢模,利用厂里遗留的船洋背面钢模并另外雕造了袁大头背面的嘉禾币模,以及为数不少的白银原料,铸造了数个版本的“征支纪念”币,发给那些于1937—1938年间参加“上海派遣军”对华作战的日军官兵,这其实是当时日本军方特制的慰问币(或称赏钱)。等到厂里的白银原料都用完后,再使用铜料继续铸造,直到把厂里的铜料也耗用殆尽为止,因此“上海派遣军从军征支纪念”硬币,分为银、铜两种质地。

在此之后厂区被彻底当成械弹仓库,直至1939年底该厂被日本海军改建成驻华舰队的司令部。由于 “征支纪念”币存世量稀少,有专家认为: 这只是利用造币厂中遗留的银铜原料铸造的,纯是掠夺性质,本来铸造量有限。而银铜大币完全可以入市流通使用,且银币还会被熔解以作他用,而战争到了1944年以后,日本国内吃紧,物资非常匮乏,大量金属物件被取材以作军品,此时这些银铜币的结局自然不问可知。只有在我国大陆及台湾地区还会在民间有极少数量的实物留存至今。

此类币在林国民所著《中国金银币目录》一书第292页可查到,该币制于1938年,有两种版式:一正面为征支纪念背船洋帆船图样;二正面为征支纪念背面为袁大头嘉禾一圆图样。世事如烟云,淞沪战争的炮声和火光已过去八十年了,但日本上海派遣军铸造的“征支纪念”币仍留存下来,作为日本发动这场侵略战争的历史见证给世人以警示。今天重新来品鉴回味这些币章中蕴含的抗战烽烟,真是令人感慨万千,因此写下此文以纪念“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80周年。


编辑:杨岚

关键词:征支纪念 “征支纪念”币 征支纪念币

更多

更多